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为研究北京郊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以及环境影响,于2016年夏季对北京市怀柔区大气中99种VOCs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VOCs体积分数平均值为20.02×10-9,其中烷烃占比最高为38.48%,其次是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占比28.28%,卤代烃、芳香烃、烯烃和炔烃及乙腈占比较小。初始VOCs每小时的臭氧生成潜势为157.03μg·m-3,主要贡献来自于OVOCs、烯烃和芳香烃,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为芳香烃。源解析结果表明VOCs来自背景源和燃烧源、工业源、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油气挥发、天然源和有机溶剂使用。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除北京本地源排放外,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对北京VOCs污染贡献最大,天津市、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利用MM5-CMAQ模式系统,对2011年12月8—16日长江三角洲一次大气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在NOx排放源影响下,上海和杭州是NO2高值区.杭州西南部,安徽、浙江和江西3省交界处O3质量浓度较高,在40ppb以上.受SO2排放源影响,上海和南京的SO2浓度较高,高值中心在50ppb以上.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扩散过程减弱时,平流输入和排放的SO2、排放和化学转化的NO2逐渐累积;污染过程出现时,夜间排放的NO也逐渐累积,NO2的化学转化过程变慢,O3质量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分析2010-2016年济南市区大气VOCs的浓度、组成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2010、2011、2015和2016这4年总VOCs的平均浓度水平相当,2012-2014年总VOCs浓度较上述4年偏低。每年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组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利用主因子分析法对VOCs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研究的7年间济南市大气VOCs的主要来源种类一致,都是机动车尾气、工业排放、涂料溶剂使用和油气挥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大气VOCs在所研究7年均不存在致癌风险,但部分年份接近致癌风险水平,应引起重视,加以管控。  相似文献   

4.
设B(X)和B(Y)分别是无限维复Banach空间X和Y上的有界线性算子全体组成的Banach代数.主要证明了从B(X)到B(Y)的可加满射φ双边保持算子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有界线性或共轭线性算子U:X→Y和V:Y→X,使得φ(T)=UTV,∀T∈B(X),同时得到可加满射φ双边保持算子亏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使用中流量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济南市2011年春、夏、秋、冬季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2.5样品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研究PM2.5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PM2.5中16种PAHs的全年总浓度变化范围为1.94~92.19 ng·m-3,且浓度水平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秋、冬季灰霾天PAHs浓度明显升高.诊断参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指出机动车尾气排放、煤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是PM2.5中PAHs的主要污染源.4个季节灰霾天的BEQ平均值和CR平均值均高于清洁天,秋、冬季灰霾天BEQ平均值(5.32ng·m-3,8.65 ng·m-3)和CR平均值(5.85×10-6,8.88×10-6)明显高于春、夏季灰霾天的BEQ值(3.31ng·m-3,2.63ng·m-3)和CR值(3.64×10-6,2.89×10-6),表明济南市秋、冬季灰霾污染的健康风险高.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C和OC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EC和OC的相关系数达到0.98,表明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来源相对简单且基本相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是3.26μg/m3,仅占OC含量的14.4%,揭示出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OC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有最主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成都城区PM2.5中有害微量元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11年各典型季节月,采集成都城区的PM2.5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获取32种元素浓度,对其中9种有害元素浓度、富集程度及可能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害元素Pb、Mn、As、Cr、Sb、Cd、Se、Ni和Co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71.7±86.2)、(66.4±36.7)、(19.8±11.1)、(9.2±5.0)、(6.5±4.2)、(3.5±1.9)、(2.7±1.2)、(2.5±1.6)和(0.5±0.3)ng·m-3.绝大多数样品中As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参考限值.元素Se、Cd、Sb、Pb和As有明显的富集现象,富集因子均值范围在492~5340.受土壤尘的影响,所有元素的富集因子在春季较低.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PM2.5中有害微量元素主要来自机动车、燃煤以及金属冶炼等人为来源.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点:探讨一定周期较大强度耐力运动预处理后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SOD2蛋白表达及其活性变化与心肌保护效应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较大强度耐力运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C组在运动干预后与B组一同建立在体I/R(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心肌模型。造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J点变化,每组选取造模成功者8例进入后续实验。测定血清cTnI、CK-MB浓度;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心肌SOD2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心肌SOD2、T-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B、C组心电图J点、T波值及Q-T间期于心肌缺血30 min时显著增加及延长,而再灌注60 min时的J点基本恢复、T波低平。B组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C组又显著高于B组。造模结束后,B、C组MDA含量及cTnI、CK-MB浓度显著升高,同时SOD2活性及T-SOD活性显著下降;上述异常变化均以B组更明显。结论:较大强度耐力运动预处理可能通过提高I/R 心肌SOD2蛋白表达,缓解SOD2活性下降及活性氧代谢水平升高程度,发挥心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9.
根据铁路运营管理流程,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以下简称C/S)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ver,以下简称B/S)混合软件体系结构的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ROIS).对C/S与B/S结构的特点进行比较,阐述实现B/S结构的关键技术,指出ROIS可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实现该体系结构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探讨有氧训练对机体运动热应激下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选取45只分为对照组(A组)、热应激组(B组)、6周有氧训练组(C组)、1次有氧运动加热应激组(D组)与6周有氧训练末次加热应激组(E组),其余6只用于乳酸阈强度的测定。各组实验后取血清测定SOD、MDA水平。结果:(1)B、D、E组经高温暴露后,大鼠肛温迅速至39.65±0.25℃、41.02±0.14℃与39.97±0.29℃,均表现出呼吸急促、流汗、烦躁不安等,为典型的热应激症候。(2)B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低于A组,MDA高于A组;D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低于A组(P〈0.01)与B组(P〈0.05),MDA显著高于A组(P〈0.01)与B组(P〈0.05)。(3)C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高于A组,MDA显著低于A组;血清SOD、SOD/MDA均显著高于D组,MDA显著低于D组。结论:运动热应激可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损害组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阻断温度调节的信号通路,使体温失衡,导致热损伤;有氧训练可通过降低血MDA水平,提高SOD等活性,拮抗运动热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复元液合剂对单纯性肥胖大鼠减脂降重提高体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单纯性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用药组(A组)、单纯运动组(B组)、单纯用药组(C组)和肥胖对照组(D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为E组,经5周实验后,A组、B组和C组平均体重、体重增长值显著低于D组,体重增长平均值显著地低于E组;A、B、C三组大鼠总脂肪垫显著低于D组;A、B、C组的Lee's指数显著低于D组;A组、C组和B组的甘油三酯显著低于D组,A、C组的胆固醇显著地低于B组,后者还低于D组;C组的血睾酮水平显著地高于其它任何一组。  相似文献   

12.
对2006年首届、2009年第三届、2011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子直道500m前3名运动队途中划桨三次现场双机同步二维平面拍摄,运用SIMImotion7.50生物力学解析系统解析,拟揭示途中划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抓水阶段是动力阶段,该阶段桨的入水角度小,抓水猛、稳、准,桨面与舟前进法线的夹角减小;拉水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拉桨快而深,划距增大,该阶段需要调整合理浆频和划距;提桨要巧,动作要快,幅度要小;外摆阶段空中划摆快,举桨、撑桨幅度增大;举插阶段桨摆动角速度变小,舟速从最小舟速开始增加;整个途中划姿不变,桨频为中桨频;人体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很小,主要为水平方向上近匀速的运动,平均速度为6.02m/s,T抓水:T拉水:Tl提浆:T外摆:T举插=5:6:4:6:4,节奏分明,周期0.71s。旨在为龙舟划桨技术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选取雄性SD健康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平原安静组(A)、平原训练组(B)、高原安静组(C)、高住高练组(D)、高住低练组(E)、低住高练组(F),A、B、F组在常氧下居住,C、D、E组在低氧下居住。模拟低氧舱内氧浓度为15.4%左右,相当于海拔2 500 m。B、E组每天在常氧动物跑台上运动,25 m/min、60 min/d、6 d/w,D、F组每天在相当于海拔2 500 m低氧环境动物跑台上以20 m/min、60 min/d、6 d/w的强度运动,共实验6周。结果:高住高练组、高住低练组和低住高练组与平源训练组相比较,甘测三酯浓度、肝素后脂蛋白脂肪酶和骨骼肌蛋白脂肪酶的活性提高得更明显,提出低氧训练对善脂代谢状态和预防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发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运动前后补脾、补肾及其组合应用对脑、肾和骨骼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安静对照组、(B)训练对照组、(C)训练补脾组、(D)训练补肾组、(E)训练前补脾后补肾组、(F)训练前补肾后补脾组,经7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检测定量负荷后脑、肾和股四头肌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SOD/MDA值.结果表明:与B组相比,脑组织E、F组MDA含量低(P<0.01),F组的SOD/MDA值高(P<0.01);肾组织E组SOD活性和SOD/MDA值均高(P<0.01);股四头肌C组的MDA含量低(P<0.05).结论:训练前后补脾、补肾提高脑、肾、骨骼肌组织抗氧化功能,不同应用方式在不同组织效果和作用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力竭运动应激后对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钾离子通道表达的差异性,探讨力竭运动应激对T、B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复制小鼠力竭模型后从脾脏中分离出T、B淋巴细胞,测定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溶血空斑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T淋巴细胞周期和分型,RT-PCR、Western blot测小鼠脾脏T、B细胞Kv1.3的表达。结果: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Kv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Kv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力竭运动应激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受抑制(P<0.05),B淋巴细胞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P>0.05)。结论:力竭运动应激导致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Kv1.3 mRNA和蛋白质表达呈现差异性,进而影响淋巴细胞功能,提示力竭运动应激条件下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钾通道有关,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应激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植物微斑块是草原植被基本的空间分布形式,空白裸地上的土壤养分资源在多远距离上能够被植物吸收是一个重要问题。利用稀有元素铷(Rb)示踪方法,通过分析Rb+的吸收量和吸收距离,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群落群落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伴生种(同时也是退化草地常见种)矮火绒草(Leontopodium nanum)对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的吸收范围。结果表明:紫花针茅斑块对Rb+的平均最大吸收距离(5.6cm)约等于平均斑块间距(5.7cm),而矮火绒草斑块平均最大吸收距离(34.2cm)远大于紫花针茅和平均斑块间距;2个物种对Rb+的吸收量都与斑块大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无论吸收量还是吸收距离,矮火绒草均大于紫花针茅。这说明裸地土壤中的养分资源可以被植物微斑块吸收利用,而且大斑块对资源占有的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