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用放射性核素111In3+标记的肽核酸(PNA)为探针,分别检测与PNA序列互补的单链寡聚核苷酸、pUC19-C1质粒结合形成双螺旋的情况.结果表明,PNA不仅能够与游离单链的互补核酸形成稳定的双螺旋;还在有PNA开链剂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与靶位质粒特异性结合.以放射性标记的PNA可作为检测目标基因片断的有效分子探针.  相似文献   

2.
应用相对论多通道理论,计算锂原子1s2ns 2S,1s2np 2P,1s2nd 2D和1s2nf 2F系列束缚态和相邻连续态的本征量子数亏损,并拟合得到量子亏损函数,进而计算1s2np 2P系列n=7~60的电离能和量子数亏损,计算结果与最新的实验值相符合. 采用相对论多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计算锂原子1s22s→1s2np1/2偶极跃迁光学振子强度,结果表明,通过包含单、双电子激发组态考虑电子关联作用,计算结果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分子折叠体是一类由非共价键稳定的、采用有序构象的寡聚物或聚合物. 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类非天然的折叠体,包括:1)由疏溶剂作用驱动的并入萘环板块的寡聚乙二醇折叠体,2)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寡聚酰肼折叠体,3)由分子内氢键驱动的并入锌卟啉板块的寡聚苯酰胺折叠体. 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揭示,在有机溶剂中这些折叠体可以作为非天然受体分子高效络合或识别结构匹配的有机分子和离子,并且氢键驱动的折叠体可以通过络合作用实现超分子体系的手性诱导或手性放大.  相似文献   

4.
水合醋酸铜与2-吡啶甲酸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了二(2-吡啶甲酸)合铜(Ⅱ)新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该物质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a=0.5117(5)nm,b=0.7616(7)nm,c=0.9213(10)nm,α=74.807(15)o,β=84.265(18)o,γ=71.276(16)o,Z=1,V=0.3285(8)nm3,Dc=1.737mg/m3,μ=1.696mm-1,F(000)=177,R1=0.0633,wR2=0.1368.在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两个羰基氧原子和两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配位,呈四配位的平面方形构型,配合物分子通过羧基中另外一个氧原子与铜原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整个分子呈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独特的二次溶解和沉淀的萃取方法,将PP-b-PE中的不可溶物与可溶物分离,并通过13C-NMR,DSC,FT-IR进行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使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和多组态的二级微扰理论(CASPT2)方法,对C6H5CN+离子去CN的光解离反应进行了研究.计算了12B1, 12A2, 12B2, 22B1 和 12A1电子态的去CN解离势能曲线.通过对渐近产物的能量、构型、电荷和自旋密度布居的分析,得出结论:12A1, 12B1, 12A2, 22B1 和 12B2的解离产物分别为C6H+5 (X1A1) + CN (X2Σ+)(第1解离限),C6H+5 (13B1) + CN (X2Σ+)(第2解离限),C6H+5 (11A2) + CN (X2Σ+)(第3解离限),C6H+5 (11B1) + CN (X2Σ+)(第4解离限)和 C6H+5 (X1A1) + CN (12Π)(第5解离限).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牦牛坪稀土矿床是中国第二大原生轻稀土矿床,萤石是矿区主要脉石矿物之一,碳酸岩和正长岩在空间和时间上与稀土成矿存在密切联系.在过去萤石和碳酸岩 -正长岩杂岩体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评述了稀土成矿流体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的成因联系.矿区碳酸岩和正长岩具有相似的REE配分模式、( 87Sr 86Sr)0,( 143 Nd 144 Nd)0,206Pb 204Pb,208Pb 204Pb同位素比值,位于地幔端元EM1和EM2之间,它们是造山环境的产物.与稀土矿化共生的萤石显示不同的稀土配分模式,但是它们具有一致的Sr、Nd、Pb同位素比值,与碳酸岩和正长岩相似.这些表明不同稀土特征的萤石来自相同的源区,稀土成矿流体与碳酸岩和正长岩岩浆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剂挥发法,选择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为有机配体成功地合成了一种三维层状结构的铜(Ⅱ)配位聚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939(2)nm,b/=1.0633(2)nm,c=1.5193(3)nm,α=90.00°,β=92.719(4)°,γ=90.00°,Z=2.中心铜原子通过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配体的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形成平行四边形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使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合成的化合物2,6-吡啶二甲酰(氨基酸)胺与部分过渡金属离子及稀土离子的配位性质.发现在pH=2.0-12.0以及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下,该化合物可以和铜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位于310nm和420nm,组成比为21(铜离子配体).当铜离子的浓度介于1.1μg/ml-32.0μg,/ml范围时,配合物荧光强度与铜离子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0.44757+3.98388Ccu2+(10-3mol/L).通过新化合物与铜离子的配位反应,初步考察了新试剂的配位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考虑旋轨耦合的从头算方法计算研究1,2-C2H4Br2的光解. 计算了分子的若干电子态的垂直激发能. 用MS-CASPT2/CASSI-SO方法计算了1,2-C2H4Br2分子C—Br解离的势能曲线. 根据计算结果,清晰地指认了1,2-C2H4Br2分子的解离通道:C2H4Br+Br(2P3/2) 和C2H4Br+Br*2P1/2).  相似文献   

11.
首先, 把K2(Z[(Cp)2×Cpn])p-秩的计算约化为对特定正合列的估计, 然后, 给出SK1(ZG, pZG)元素个数的一个上界;最后, 得到K2(Z[(Cp)2×Cpn])p-秩的一个下界.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4+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B→K2*(1430)ω衰变中观测到大的电荷不对称性. 我们指出增强的张量介子发射图贡献可以解释这种不对称性. 从实验结果中提取出张量介子发射图的贡献,将其应用到B0→a2(1320)-π+和a2(1320)-ρ+衰变中. 预言的结果比以往的理论预言要大很多. 该结果将在不久的KEK-SuperB、LHCb实验中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在线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光学特性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进行研究,得到下列3个结论.1)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当PM1大于60 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1小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迅速升高.2)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当相对湿度在70%~80%范围内时,只有当PM1的质量浓度小于40μg/m3,能见度才能达到10km;而当相对湿度为80%~85%,PM1的质量浓度必须小于20μg/m3,能见度才达到10km.3)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f(RH)与相对湿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式:f(RH)=0.6+0.133×(1-RH/100)-1.633,本地化的f(RH)与美国能见度观测网IMPROVE的湿度增长曲线在相对湿度为50%~80%之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草本植物δ15N值分布在-5.5‰~15.3‰之间(平均值4.02‰),其中,C3草本植物的δ15N值范围(-5.5‰~15.0‰)比C4植物(-2.85‰~15.3‰)宽,但平均值显著低于C4植物;土壤δ15N值范围为1.42‰~9.11‰,平均值为4.74‰;2) C3、C4草本植物整体以及2种广适性草本植物的δ15N值与经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4草本植物δ15N值与经度关系不显著除外),但与海拔关系微弱;3)植物/土壤的δ15N值均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偏负趋势,其中C3、C4草本植物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41‰/℃和-0.39‰/℃,但植物δ15N值随降水增加呈微弱偏负趋势;4)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水变化后,草本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而在控制温度变化后,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更加微弱。研究表明在水分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可能是控制本样带植物δ15N值变化的关键因子,意味着植物δ15N信息可以指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应用实时BIA技术,探讨了蛋白A与小鼠免疫球蛋白G (MIgG)之间的相互作用,求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5.07×104 (mol/L)-1s-1,kd=9.65×10-5(s-1),结合常数KA=5.25×108(mol/L)-1.同时使用蛋白A固定的传感片用于MIgG浓度的检测,在 0.64~ 12mg/L浓度区间内,MIgG的响应值与其浓度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溶解碳随森林溪流水体流动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溪流水体溶解碳输出的潜在能力,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月溪流径流量最大的降雨季节,在集水区4.31 km2的范围内,调查所有15条溪流水体中溶解碳的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单位集水区面积溶解碳的最大年输出速率为12.99×103 kg·km-2。高山森林溪流水体中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集水区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3.56×10-2、2.12×10-2和1.43×10-2 g·m-2·d-1;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单位溪流面积的输出速率分别为2.01×103、1.20×103和0.81×103 kg·m-2·d-1。长度大于30 m的溪流,全碳和无机碳的浓度表现为源头>入河口,而有机碳的浓度则相反;长度小于30 m的溪流,全碳、无机碳和有机碳的浓度均表现为入河口>源头。这些结果表明,降雨季节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溪流水体流动导致大量溶解碳的流失。本研究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山森林陆地系统与水体间的生态联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乙二醇壳聚糖(GCS)为母体,通过控制交联反应条件,合成固载不同数量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的壳聚糖-环糊精结合物(GCSn-CMβ-CD).用核磁共振、浓硫酸-苯酚降解法等对结合物进行表征.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仪在线检测不同结合物与药物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结合物对药物的运载能力随环糊精数量的增加而增强,对药物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为GCSn-CMβ-CD作为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