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是一部“文革”期间出版,曾经风光一时的著作。《柳文指要》的中心是“扬柳抑韩”,而其论证方式,则是将柳宗元的思想和1949年后的“新社会”相互参证。就“作意”而言,《柳文指要》当有章士钊企图紧跟新社会形势、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古文水平,以及他作为政客好议论政治等动机。在“文革”“破四旧”的环境中,这部以文言写就,极端推崇柳宗元的著作的出版,主要得力于毛泽东和章士钊的交情以及政治合作关系。《柳文指要》观点的极端性,受到时代的影响,且完全背离了章士钊早年主张“调和”的哲学。从内容到出版,都充分说明:《柳文指要》是一部深富政治色彩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记述的虽只是一个少年区寄智胜劫贼的故事,然而社会意义却很深远. 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很精辟地指出:“《童区寄传》为集中关系史迹,表著义愤之作.”这个“史迹”就是唐时南疆边州越人的社会生活;这个“义愤”就是对唐帝国的“汉官”鱼肉越人的抨击.  相似文献   

3.
章士钊先生爱好柳宗元诗文,他读柳诗、柳文时,经常联系自己夹叙夹议,写入《柳文指要》中,别具一格,今选录比较重要者若干条,分类排列,并注供读者参考,可以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初三语文课本选编的《捕蛇者说》是柳宗元所写文章中最广为传颂的名篇。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说“此文无选本不录,读者最广,人谈柳文,必首及是篇”。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中唐时期苦难深重的社会画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坚持改革的意愿,是《捕蛇者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章士钊<柳文指要>是其一生研究柳宗元及其诗文的精粹,对唐代"永贞逆案"着墨颇多,不乏精彩之见.但对于解析"张燧论王叔文之冤"一条,从史源学角度而言,应该是誉非其人.  相似文献   

6.
现在不少人(包括一些文人),谈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总会提到他的“永州八记”,似乎柳宗元在永州只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其实,非也!柳宗元在永州写的山水游记是九篇而不是八篇,照理应提“永州九记”。 但是,长期以来,为什么人们总是提“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说: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刊登了《“王老爷是“王子腾”吗?》一文,文章认为初语六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的“王老爷”不是后文中的“王子腾”,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王老爷”就是“王子腾”。现作如下一管之见,以就教于武从刚、蒋艳两位先生和广大同仁。其一,武、蒋两位先生在文章开头称“王老爷”是“闲人”,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虽然在文章结尾作了点补充,但这补充更是牵强  相似文献   

8.
章士钊先生早已指出:“(子厚)取唯民主义以为政本,一切轻君而重民。”(《柳文指要》下部,卷一)当年读此,令我叹服。柳宗元政治思想的两大支柱是中央集权与民本,而民本更是其精髓。柳宗元思想的主要成就,我以为并不是唯物论,恰恰就是民本。他以民本为武器与天命相对抗,要是没有民本也就没有他的唯物论。民本思想又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他的哲学观点、经济观点、法律观点、文学创作等方面,随时都可以发现民本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成就与贡献民本思想主要源于先秦的孔子、孟子。最早是孔子提倡仁学。基本内容是“仁”者“爱人”(《论语…  相似文献   

9.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有《拜正员郎表》一文,今存各种版本的《江淹集》(包括今人点校本)均题作《拜正员外郎表》,未见有人校正。近年出版的《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不仅未能校正,还在注文中一再用到“正员外郎”之语(见该书P264、P266、P452),大有以讹传讹之势,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正。先说所谓“正员外郎”。略考六朝官制即知,自晋代以下,散骑省(或称集书省)郎官有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之分。散骑侍郎又称正员郎,员外散骑侍郎又称员外郎。这些,唐人杜佑早就明确指出过。《通典》卷二一《职官三》“通直散骑侍郎”条下,杜佑云:  相似文献   

10.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1.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2.
应理直气壮地提倡“科研兴校”——兼析《中小学应慎提“科研兴校”》●袁维新读了吴义昌先生的《中小学应慎提“科研兴校”》(见《教育评论》1997年第5期,以下简称吴文),对此文的一些观点,笔者不仅不能同意,而且认为应反其义而用之。否则,真的要对“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2年第11期所载周建成先生的大作《“落箨”岂能作“落择”》认为,《青年知识报》署名文章《落榜不落志》一文的作者“不明‘落箨’是怎么回事”,“不加细辨”,“报纸的编者也没有发现毛病”,“此错便最终铸成”。对此,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铸币·价值符号”一节中作了这样一个注:“清朝户部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这位清朝户部侍郎王茂荫(1793—1865),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道光壬辰年(1832)进士,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历任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卿、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成为掌管清政府财政、货币事务的主要官员之一。王茂荫在清朝廷任职的“七八年中,章数十  相似文献   

16.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在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他们都还是青少年时期,即以"四杰"见称于世。吏部侍郎李敬玄"盛为延誉",吏部侍郎裴行俭亦称其"才名有之"(见《旧唐书·裴行俭传》)。郗云卿《骆丞集序》云:“(骆宾王)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旧唐书·文苑传》也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齐名,可能原指其文,后人评诗也袭用此称。他们年辈虽不一,诗歌创  相似文献   

17.
马佩、李振江先生的文章《究竟什么是论证》,(见本刊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的《论“承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现在、张盛彬先生又寄来《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并提出“论证的规律应该是共许律,也可称承认律”.而且张先生认为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能是“普通逻辑向前进的一个突破口”.现将张文全文发表,欢迎大家继续争鸣.  相似文献   

18.
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这就是说,通过眼睛是可以窥视内心的一切隐秘.文眼亦是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文眼”,就是刘氏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刘氏认为“眼”乃“神光所聚”之处,它必须照映前后,能引起全篇的“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而使全篇通体生辉.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讲课理当应有“课眼”了,“课眼”,正如一扇窗子,打开它,一课的“文心”奥秘便可以昭然可见.  相似文献   

19.
看过本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上《文言“之”的运用与辨析》(以下简称《之》文)以后,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愿意提出来,和《之》文作者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一、及物动词之后的“之”字《之》文认为“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必是作宾语的代词”(见学报83页上数第3行)。我认为不尽然。“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的语法现象是比较复杂的,不但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补语,甚至还可以作宾语成分中的定语等等。情况不同,功能不一,需要联系具体上下文,仔细体会其含义,然后方能确定。一般地说,“之”字在及  相似文献   

20.
《文学遗产》08年第3期所刊胡建升先生的《苏轼〈浪淘沙·探春〉编年补正》一文,认为苏词中“昨日出东城”之“东城”非杭州之东城乃黄州之东城,此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