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帆  姚昊 《中学教育》2022,19(1):43-53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标OECD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四省市抗逆力表现略低于国际水平;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学校氛围和家庭背景对学生抗...  相似文献   

2.
采用Sharma等人编制的《教师融合实践效能感量表》和Mahat编制的《融合教育多维态度量表》调查588名幼儿园教师,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融合实践效能感水平中上等,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行为管理效能感,最低的是融合教学效能感;幼儿园教师的性别、年龄、教学年限、受教育程度对融合实践效能感能够产生显著影响;融合教育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融合教育态度,预测力最高的为开展合作效能感。今后应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专业技能,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合作能力,提升幼儿园教师融合实践效能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融合教育态度和融合教育效能感的现状及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1377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融合教育效能感和融合教育态度处于较高的水平;(2)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和融合教育效能感及融合教育态度在教龄和特殊幼儿教育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融合教育效能感和融合教育态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3)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显著正向预测融合教育效能感;(4)融合教育态度在融合教育素养和融合教育效能感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加大融合教育理念普及力度、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三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对个体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和实际的融合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从影响融合教育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出发,提出了改善教师融合教育行为的路径:优化融合体验,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认可度;利用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增进教师的融合教育主观规范信念;“内外兼修”提高融合教育教师感知行为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512名普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将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运用于融合教师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和预测教师针对残疾儿童开展融合教育行为的概率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接纳态度、主观规范和融合效能均能显著预测融合意向,融合效能在主观规范与融合意向间起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入拓展变量后显示,集体效能显著预测融合意向,并在主观规范与融合意向间起调节和部分中介作用;而专业知识在接纳态度、融合效能与融合意向间产生调节作用。综上,未来可从树立融合教育理念、培养融合教育素养以及创设融合教育氛围三个方面,提升普通教师的融合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管理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研制的《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来自全国100所幼儿园的300个班级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管理质量对班级课程实施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班级教师关系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在幼儿园管理质量与班级课程实施质量之间均发挥了跨层次的部分中介作用。幼儿园应关注管理对班级课程实施质量的积极作用,促使班级教师形成互动交流、合作共享的积极氛围,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培训与教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是教师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推动教学提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发展。探究影响教师创新能力的因素和机制必要且重要。采用2018年教育与学习国际调查对中国上海3976名教师的调查数据,从中选取学校氛围、团队合作、工作压力、教师创新能力4个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学校氛围能够直接对教师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或工作压力的中介作用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应当从师生关系、纪律风气、民主管理等方面营造更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校氛围,培养教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团队合作价值观,通过学校制度或激励措施等优化教师压力管理,最大限度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为了探索民族地区学校场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利用西南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探究教师层级、学校层级以及跨层级作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层级中,专业认同、决策参与和实践习性对专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校层级中,社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氛围和制度规则存在负向影响;教师层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会受到学校层级的跨层次调节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师融合教育胜任力对提升学前融合质量至关重要。为深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融合教育胜任力的影响以及心理授权和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随机抽取464名融合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可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教师融合教育胜任力;心理授权和职业认同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融合教育胜任力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建议幼儿教师提升自身感悟能力、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认同感、加深角色认知以增强自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融合教育态度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在这一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和融合教育态度的问卷对841名融合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融合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融合教育态度;(2)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融合教育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在社会支持通过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影响融合教育态度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对于没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融合教育教师而言,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对其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更大。本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对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改善融合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推进融合教育,“确保每一个儿童享有公平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普通学校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线实践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着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实现。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索普通学校情境下组织支持对教师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并从中介和调节效应两方面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显示:(1)组织支持对教师融合教育态度有正向影响作用;(2)教师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支持对其态度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3)政策知识调节了组织支持与教师融合教育态度之间的关系。为了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迫切需要从外部到教师自身多个层面协同作用,可以通过政策知识的适度强化、教师主体责任意识的唤醒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等措施,让学生的差异真正被看见,让教师真正享受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与公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教师正在成为一个富有压力与挑战的职业.如何帮助教师提高能力、应对压力受到关注,教师抗逆力研究正是顺应这一需求而出现的.1999年美国学者邦迪首次使用“教师抗逆力”一词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视角各异的解释模型与实践模式不断涌现.本文选取澳大利亚学者和美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即“八因素模型”“四维度模型”和“多纳圈模型”,凝练其中的重要观点、研究特色与应用前景,对教师抗逆力研究的进展和实践模式予以介绍.通过提炼与比较,达到对教师抗逆力理论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处境不利学生克服弱势家庭背景对学习结果影响的抗逆力是与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相关的重要问题.PISA将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处于本国靠后的位置但素养表现居于前列的学生称为抗逆学生,根据国际、国内和核心技能视角下的认知成就抗逆学生定义,又综合生活、社会和心理幸福感的社会情感抗逆学生定义,计算出抗逆学生比例,以此作为反映各国教育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PISA还从个体及家庭、学校和国家层面分析了影响抗逆力的因素.相关学者也基于TIMSS数据开展了抗逆学生形成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测度教育结果公平、检验教育效能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也为参测国制定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政策以及学校改进针对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学科融合是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而且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现实依据。多学科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不是机械地整合各学科内容,而是始终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一种导向生态素养培养的创新性实践。它的实践框架主要包含起点融合、载体依托、过程预设和实践呈现四个层面,对真正发挥和凝聚不同学科的生态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学科融合不仅需要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浓厚氛围和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协作机制,而且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养和持续完善多学科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家庭抗逆力影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福祉。本研究以来自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市860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直接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学校/幼儿园应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干预服务、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家长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家庭信念,主动寻求多方面支持,提升家庭抗逆力。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编问卷,以学前融合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为对象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融合理念、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特教经历、融合教育培训等对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由于融合教育培训不足等原因,学前融合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职后依然存在融合教育理念不坚定、融合教育素养不高及融合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升学前融合教育教师...  相似文献   

18.
相对其他农户,脱贫农户在生存和发展中可能需要经历更多的风险和逆境。抗逆力作为个体所具有的抗御困境并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以脱贫农户F为个案,通过叙事探究呈现其不同生命历程中抗逆力的培育策略、表现形式和保护性因素,可以发现:面对不同压力源,脱贫农户采取了相应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抗逆力(认知调节和行为调节)和消极抗逆力(否定、逃避和选择)来应对相关压力。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素双管齐下,可以激发抗逆力。在此基础上,勾勒了脱贫农户抗逆力培育的生成机制:“爱学会学”是抗逆力培育的重要手段;“保护性因素”是抗逆力培育的间接推手;“合理选择”是抗逆力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借助家庭抗逆力理论探究寒门大学生家庭抗逆力的建构情况和实现学业逆袭的动态机制。发现寒门学子在学业逆袭过程中并不一定具有一致的家庭正向性支持,相反,这个过程呈现曲折性和多样化的样态:对于始终具有强家庭抗逆力的寒门学子来说,家庭信念、组织以及沟通系统中父母与子女的合力有利于提升个人奋斗力从而实现学业逆袭;弱抗逆力的家庭普遍缺乏正向情绪的积累,部分家庭通过和解与转变也能增强抗逆力,而消极应对的家庭最终在重要他人介入和自身韧性的支撑下达到积极结果。家庭物质支持和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认可是实现学业逆袭的必要条件;正向沟通和积极情感积累是实现强抗逆力的重要支撑,这是寒门家庭容易忽视却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职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教育领导力、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政行校企(园)办学合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大赛规程对标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导航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大赛内容对标幼师职业岗位需求,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赛教融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赛教融合涌现出可供推广应用的教学改革范式,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大赛反映的高职院校存在的赛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深度不够、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聚力不强、大赛资源转化成果的效果不好等问题,需要守正创新,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施路径;振兴教师教育,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实施进程;多层面聚力资源转化,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