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以“政治传播”为题目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十年来中国政治传播发文量较多,优质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政治传播正处在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政治传播的热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发现,政治传播研究内容聚焦于理论层、路径层和效应层。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存在理论深度和学理性不足、研究内容与问题意识不够、学术话语影响力较弱的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凝聚传播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提升中国政治传播的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辉煌历程,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必然成为世界政治研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研究、建设和传播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以及由政治文明发展而来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也必将对未来社会发展进步产生重大意义。由此而展开的政治传播研究,在未来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必将宏图大展,并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会议共设“新媒体与对外传播”、“媒体国际传播发展战略”、“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党和军队国际形象传播”、“新技术应用与传播”五场分论坛.本文就研讨会的一些独到观点和看法以及会议达成的共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8.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评论》2009,(3):F0004-F0004
全书包括科学出版论、出版产业论、出版创新论、地方出版论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作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究了新型出版产业背景下,与出版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方向、战略、瓶颈、路径等根本性问题。全书蕴含了作者关于出版集团化、产业化建设的新型出版理念,其中的“科学出版观”、“经营出版”、“研究型出版”理论,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科学出版理论的初步探索,已经引起实践界、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王飞 《编辑之友》2016,(4):107-112
通过对建党初期的宣传活动分析,可论证中共在创立时期,就开始注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将“宣传”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赋予了中国化的“宣布”与“传播”之义.建党初期的政治传播主要由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传播路径、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五方面组成.其相互作用并彼此关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为基础,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了公民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文章认为,媒介传播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作为公民社会“第三部门”的出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第三部门”媒介建构的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辉煌历程,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必然成为世界政治研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研究、建设和传播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以及由政治文明发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基于信息资源"的社会形态中,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日益凸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为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和发展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在985工程校级重大攻关项目中设立了"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课题.下面一组三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开始进入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基于信息资源"的社会形态中,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日益凸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为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和发展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在985工程校级重大攻关项目中设立了"中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课题.下面一组三篇文章就是该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恐怖主义是当代的“政治瘟疫”,恐怖分子常常制造令人发指的暴力犯罪.美国学者施密德和德格拉夫认为,现代恐怖主义变得更加频繁与血腥,既跟其“暴力传播战略”有关,也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电视,尤其是卫星电视的发展密切相关.①考察这种血腥的恐怖主义犯罪与电视媒体的关系,需要从身体政治的角度出发,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它.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虞鑫  刘钊宁 《新闻界》2023,(3):15-25+76
战略传播既源于一个国家的战略部署,又直接影响着该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从历史来看,战略传播自诞生以来就与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化凝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制度特色、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因此,要理解与推进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构建,就应当回到当前中国的核心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上来。基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充分且精准的概括说明。据此,本文尝试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之间的密切关联,阐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义,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部署,探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具体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动画片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作为典型的文化媒介和影视文本,动画片自然也无法避免全球化的洗礼.各国的动画片生产者纷纷采取多元传播策略实施“走出去”战略,使动画片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流行语”.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画电影风靡全球,成功地将美国文化、美国精神散播于世界各个角落.他们巧妙地利用跨文化的普世题材赢得全球受众认可,并深入挖掘和利用外来文化元素,经过本土化创新后进行二次发行,孙悟空、熊猫、花木兰等都成为其重要题材.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三部总揽票房大约20亿元,成为美国动画借助“中国功夫”玩转票房的成功案例.虽然美国动画片的跨文化传播对输入国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但其跨文化传播策略却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