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幼儿在园提问数量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儿童主动学习的表现之一,提问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心理学界的重视.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对于儿童提问(question-asking)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儿童提问年龄特征的研究多是用观察的方法记录儿童的提问.研究主要是在两种环境中进行的,一个是家庭,一个是教育机构.研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儿童在教育机构中的提问数量是极其贫乏的.(Dodl,1966;Dillon,1988;Beeker;2000)这些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结果上都给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儿童主动学习的表现之一,提问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心理学界的重视.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对于儿童提问(question-asking)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儿童提问年龄特征的研究多是用观察的方法记录儿童的提问.研究主要是在两种环境中进行的,一个是家庭,一个是教育机构.研究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儿童在教育机构中的提问数量是极其贫乏的.(Dodl,1966;Dillon,1988;Beeker;2000)这些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结果上都给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提问颇具哲学色彩。基于哲学视角的儿童提问经常涉及到三个领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提问、对逻辑问题的提问、对伦理问题的提问。成人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忽略、敷衍儿童的提问,殊不知儿童提问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儿童提问有以下五个方面教育意蕴:儿童是一个宝藏,需要用科学的儿童观重新去认识、解读;呵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摒弃优越感,尝试向儿童学习;守卫童年,避免儿童被过早的成人化;以儿童哲学为载体,挖掘儿童的哲学潜能。  相似文献   

4.
儿童研究带来的儿童形象的转变,要求儿童成为儿童研究的参与者。英国学者克拉克和莫斯创用的"马赛克方法",整合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工具,使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童)能够借助多感官的形式表达自身的经验和观点,并成为关于儿童的知识的合作建构者。马赛克方法在应用上具有交流模式的多元化、反思主体的多样化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技术,还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推动人们去重新划定儿童研究中儿童与成人的角色界限,重新思考儿童研究的知识生产方式,重新认识并妥善处理儿童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马赛克方法亦是早期教育工作者改进实践的得力工具,但其实践改进作用的发挥,需要早期教育者、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方面做出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64名5岁儿童为被试,让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在其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人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干预,提问分为启发和支配两种模式、感知和理解两种认知水平,以考察成人提问的不同认知水平和模式对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5岁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很少主动提问或解释说明自己对问题的想法;成人的提问有助于儿童的问题解决;成人提问的认知水平(感知和理解)不影响儿童的问题解决,但成人提问的模式(启发和支配)影响儿童的问题解决;成人提问的模式和成人提问的认知水平对儿童的问题解决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问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由不少教育家作过研讨。事实上,提问有理由作为教师所从事的最重要的活动。可以肯定地讲,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远在1912年,史蒂文森(Stevens)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校平均每天要提问大约400个问题。这一发现已为更多新近的研究所支持。例如,弗洛伊(Floyd)1960年的研究发现,他所取样的小学教师,平均每天要问348个问题;另一项由莫野(Moyer)1966年主持的研究指出,在每堂自然科学课上,教师平均要问180个问题。在中学水平上,贝拉克(Bellack)等人1966年的研究揭示,“在所进行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课堂提问技能的心理学意义研究,是实践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从提问的心理学意义看: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技术上应遵循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则是:(一)创设提问情境;(二)考虑学生知识的基本结构;(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四)允许等待一会时间;(五)问题要明确;(六)掌握问题的各种类型;(七)态度要平等。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美国《早期儿童研究季刊》2004—2013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方法及选题的现状。研究发现,美国早期儿童与教育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相关部门建立的数据资源为研究提供了使用大数据库的契机;研究以儿童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3~6岁儿童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注重3岁以下及刚入学儿童的研究,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关于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涉及儿童语言、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研究选题尤其关注儿童发展及与其有关的教育政策、教育机构、家庭系统,既有考虑各系统间交叉关系的研究,又有针对某一系统中特定教育因素的专门研究,研究深入探讨具体教育因素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最终指向如何促进儿童发展,提高早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对国外双语教育研究进行述评,目的是给予新疆双语教育一个国际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新疆双语教育的一些思考.国外双语教育研究综述为四部分:一是国外双语教育的基础;二是双语教育正方与反方之争,而这关乎理论、政策、心理、语言学等视角的影响;三是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双语儿童相比单语儿童,具有更显著的优势,二语学习能极大地开发儿童学习潜能;四是国外双语教育的取向是,双语教育是一种多元文化象征,实际强化的是国家通用语,目的是提高各民族儿童整体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儿童的竞争力,实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64名5岁儿童为被试,在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的过程中,成人分别通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提问和两种不同认知水平的提问予以干预,以考察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时的策略使用状况。结果表明:(1)5岁儿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的主要策略是目测。(2)5岁儿童已经具备一些解决数量守恒问题的认知策略,但对这些策略的认识不明确。(3)5岁儿童存在"策略利用缺陷"。(4)5岁儿童尚不能有效使用策略解决数量守恒问题。(5)成人提问的模式和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5岁儿童对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学前教育界对一体化教育的问题颇为关注。所谓一体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同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环境中对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一方面提供既适应正常儿童需要又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育,另一方面则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国外已有研究证明这种教育的可行性,并已在实践中产生了普遍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提问是儿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基于儿童的提问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是在发现、回答和解决各种问题中不断进步的。在所有的提问中,利用证据提出疑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疑,则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的种子。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有利于学生增强元认知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迸发更多的创造火花,甚至产生创造性成果。可以说,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学应该关注和着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现状不容乐观。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5617人参与)显示,98.9%的受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会话来实现的,而会话能力本身也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本研究选择20名26~54个月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探寻学龄前儿童在不同提问方式下会话能力发展的差异与特点。结果发现低龄段女童比低龄段男童更容易违反合作原则;女童在低龄段比高龄段更易违反合作原则;在不同提问方式下,儿童违反合作原则无显著性差异,但理解型提问方式更能激发儿童回答问题的兴趣;在理解型提问方式下,儿童对合作原则中各类准则的违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成人运用语用策略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不同,儿童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多是“无意违反”。成人在与儿童会话时应重视儿童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应注意选择贴合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与水平的话题,并鼓励儿童的语言表达,纠正和改善儿童在表达上的偏误等。  相似文献   

14.
在性格、行为上有问题的儿童并不等于坏儿童。但要把他们教育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摘译了国外对这些儿童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要点,供大家参考一、抵触型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短期训练对矫正儿童不公正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教育心理学中获得资料最少的领域之一。较早对儿童道德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哈桑(H·Hartshorne)和梅伊(M·A·May)(1930)。他们在一项规模宏大的调查中,发现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许多特征,以及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的一些方法。另一位研究者琼斯(V·Jones)(1936)指出,对儿童道德行为的指导不应该采取简单的直来直去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直接体会加讨论。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他们的研究方法显然是简单、粗糙的。麦克佛森(D·Mcpheson)(1950)的一项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进展。他发现,每天对儿童进行15分钟的道德指导,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教育体制的改革始于1988年,是1877年新西兰教育体制确定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1988年,政府颁布了三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一是关于希望学校教育(相当于义务教育);二是关于5岁以前的教育(学前教育);三是关于终身教育(继续教育)。1989年以来。新西兰设立了八个教育机构:一是儿童早期发展协会,负责5岁以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对幼儿园、游戏学校、家庭托儿所、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动力来源于教育,而在当代的教育中语文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近几年来,国家在教育探索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型教育方法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中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基于此,笔者对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不善言辞和胆小,不敢回答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害羞腼腆,有的学生害怕回答错误引来嘲笑,这些都是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有效提问的因素。另外,初中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孤独症儿童及其矫治方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和孤独症治疗机构的调查,初步了解了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种矫治方法的应用。得出的结论如下:(1)被调查的21名孤独症儿童一般都在发现异常后及时诊断,都能够在家庭或治疗训练机构进行训练。(2)越是晚出生的孤独症孩子,其得到治疗的机会就越多,其预后状况越是乐观。(3)家长一般根据朋友推荐、医生或权威人士推荐、网上获悉来选择治疗训练机构。(4)治疗机构最常用的方法是感觉统合训练,而家庭最常用的方法是游戏疗法;治疗机构中最有效的方法被认为是行为治疗,而家庭中最有效的方法被认为是游戏疗法;治疗机构中最无效的方法被认为是药物治疗,家庭中最无效的方法被认为是感觉统合治疗。(5)每个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法、治疗机构都比较认可自己机构的训练方法。但是关键在于能否真正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殊情况来做,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将是终身性的。  相似文献   

19.
自闭症儿童母亲在养育儿童过程中的需求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大陆的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支援。这次调查考虑到我国的地域性差异,选出了5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疗育机构,对机构内接受指导的200名母亲(每个机构40名,平均年龄33.6岁)进行问卷式问答。这些机构都设立在大中城市。结果发现在中国还没有专门进行自闭症儿童的诊断、治疗、咨询、疗育、保育、教育的医院、机构、学校。而且,自闭症儿童的母亲们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以及对儿童的将来有极大的不安,却找不到可以咨询的机构和机会。这是造成母亲们育儿苦恼的最大原因。另外,造成母亲们苦恼的因素还有经济负担,这和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亲子阅读在国内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一项系统工程,其起点就是家庭。一、亲子阅读在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儿童早期阅读被视作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政府、教育机构、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家庭以及公众的多方参与与支持,共同构成了良好的儿童阅读促进机制与价值链条。1.宏观系统——国家工程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儿童早期阅读活动是不折不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