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母女关系是女性主义作家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在玫瑰花丛中》中展现了复杂矛盾的一种母女关系;妇女主义者爱丽丝·沃克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则展现了充满信任的一种母女关系。本文以叙述角度和关系内涵等为切入点分析了两位作家对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认识。尽管两位作家描写了母女关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但其互相包容、信任和支持的主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本章主要论述《到灯塔去》与《私人生活》两部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指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对于这个主题的不同注解,探讨母女关系在不同时空中的异同以及形成的原因,指出在男权话语下母女关系所表现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历史无情》与《月牙儿》关注混乱局势下上层世宦之家母女和下层贫民母女两代的命运。《历史无情》中的凤英和《月牙儿》中的“我”奋斗过,努力过,挣扎过,但最终没有希望,没有出路,不论做何种努力都是枉然,都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母亲的以前正是女儿的现在,而母亲的现在也正是女儿的未来,最终走向母女殊途同归的命运。两篇的女主人公出身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处事态度不同,生活轨迹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最终指归是命运的趋同。  相似文献   

4.
赵俊 《文教资料》2010,(25):24-2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导演开始聚焦母女关系,创造了一批在艺术和社会影响力上都有不俗表现的作品。《春潮》作为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提名的电影,其中母女冲突的呈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获得金马最佳影片的《血观音》,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部电影的祖、母、孙三代的角色定位,解读影片中三代人的对抗、一致与保护,在不同的冲突出口中透视背后的文化符号美学。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母女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主线,一方面讨论了中美文化差异在母女冲突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化冲突对于移民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深入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双方同时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探讨了该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篇新作《桃之夭夭》叙述了旧艺人笑明明与其女儿郁晓秋母女两代人的悲苦命运。尽管这部作品和她的《香港的情与爱》、《长恨歌》、《富萍》等小说一样都取材于都市女性生活,然而,无论作家的创作立场还是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人物的精神风貌等,都与过去有了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母女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同时反映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对立与抵抗,其次是二者之间的调解与融合,这意味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母女关系来透视中美两种文化的关系,传达了和谐共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