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和个性特征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运动员疲劳问卷"、"特质运动自信量表"、"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5名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运动员疲劳问卷之三个维度"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及个性特征诸多因子存在着明显的相关;运动疲劳三个维度高分组与低分组某些测试指标存在着明显差异;运动特质应对自信、运动心理应激之"人际"和"受伤"因子、运动心理应激之总分、个性特征之"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结论:残障人游泳运动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与运动心理应激、运动特质自信及个性特征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对心理疲劳水平无显著影响。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等级、训练年限和文化水平等变量对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希望通过本调查研究引起轮滑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4.
以2006年的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攀岩精英赛、体育大会攀岩赛和2004年UIAA世界杯、中国上海分站赛成绩及<2007年度攀岩注册运动员名单>为依据,对我国竞技攀岩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找出我国竞技攀岩运动开展的优势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竞技攀岩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记录速度攀岩运动员上肢肌最大肌力的40%、60%和80%三种负荷强度下分别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时腕屈肌和腕伸肌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并用MegaWin软件对之进行时、频阈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1)sEMG信号分析中时阈指标AEMG和频阈指标MF、MPF都能较好监控速度攀岩运动员进行上肢肌力量训练时腕屈肌及腕伸肌的疲劳状况。(2)MF、MPF、AEMG出现显著下降时间的提前与负荷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为速度攀岩运动员训练上肢肌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教练员或运动员应根据上肢肌力量训练的持续时间来选择相应的运动负荷。(3)攀岩运动中腕屈肌与腕伸肌往往同步用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都要重视腕屈肌、腕伸肌的力量训练,而不能有所偏向。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心理疲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为基础,对运动训练中心理疲劳的致因、训练中的表现及判断方法和如何消除心理疲劳进行了探讨。旨在帮助教练员深入了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7.
实力接近的攀岩运动员之间的比赛,其心理品质、心理训练水平对比赛的胜负起决定作用。从攀岩运动的特点出发,结合运动心理学理论和训练实践,对攀岩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女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前后FFF、POMS值的变化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部分心理指标监测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状况。结果显示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FFF值在赛前集训期间呈下降趋势,并在赛后回升,表明负荷的增减会影响运动员的中枢疲劳;运动员TMD值在大负荷周与小负荷周出现明显差异,说明POMS心境量表对监测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运动员FFF值与TMD呈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确定了对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关系密切的1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选择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和运动心理技能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成绩前8名球队的106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将各项数据同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意志品质和特质运动自信心这两种特质性心理因素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技能-自信、技能-注意力、技能-动机这三种运动心理技能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由于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或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状态,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攀岩运动员的上肢主要做功肌肉左右腕屈肌、左右腕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负荷的运动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肌肉耐力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基础上,依据体操项目特点,分析了体操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恢复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手段.这对于完善体操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健康有着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借助中医理论、循环理论和运动生理学理论,探讨了足部按摩的特殊功效,结合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机理,阐明了利用足部按摩手段促进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进而为丰富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适应能力,创造更有益的成绩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北狮规定套路运动训练中主观感觉疲劳程度与心率变化特征,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体育大学4名优秀男子舞狮运动员参与测试,分三次演练整套北狮规定套路,间隔时间为两天,取平均值。结果:北狮规定套路演练过程中,狮头运动员心率和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均高于狮尾运动员;运动后恢复期,狮尾运动员心率恢复速度快于狮头;运动员在演练过程中主观感觉疲劳程度与心率变化是一致的。结论:狮头运动员的运动强度高于狮尾运动员,狮尾运动员心血管机能强于狮头运动员,可以通过主观疲劳程度预测运动员心率。  相似文献   

15.
高校开设攀岩运动的推力与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专家访谈法,了解到攀岩运动在部分高校开展良好,参与攀岩运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针对攀岩在高校的开设现状,分析了其开展过程中的推力与阻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有助于实现教育部《纲要》的课程目标,并为高校攀岩运动更好开展作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药"肾气丸"对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疲劳恢复.韶关大学游泳队运动员16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服用"肾气丸",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一个半个月后分别测定两组运动员安静、运动30min、运动60min、疲劳时的机体指标.结果显示:"肾气丸"可以稳定运动员血清胰岛素、血镁、血钾和血乳酸,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增加运动做功和时间.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通过对优秀攀岩运动员左右肘关节正反两握法下的等速向心肌力及峰力矩角度的测试与分析,探讨肘关节屈伸肌群在攀岩竞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为科学安排专项训练及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测试结果表明:优秀攀岩运动员肘关节屈伸峰力矩(PT)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屈伸比值随...  相似文献   

18.
在竞技攀岩2016-2017年相继进入奥运会、青奥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背景下,文章结合攀岩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现状,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以世界重要攀岩竞赛成绩为依据,对当今国际攀岩运动竞技格局进行探讨,并提出中国攀岩竞技实力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攀岩运动整体竞技实力呈地域性分布,欧洲优势明显,亚洲正在迅速崛起,美洲在个别单项上缓慢增强,竞争呈明显多元化态势。(2)当前国际攀岩运动竞技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集团,俄罗斯、法国等国竞技实力处于世界前列;斯洛文尼亚、日本等国在部分项目上实力较为突出;瑞士、西班牙、中国等国位于第三集团;其余尚未实现奖牌零的突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国家统称为第四集团。(3)中国攀岩运动竞技实力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国际攀岩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应在仔细分析当前国际攀岩竞技格局的前提下,加强对国际竞赛规则的理解,加强国际交流,注重后备梯队建设,促进队伍结构合理化,完善竞赛机制等发展策略,促进中国攀岩竞技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攀岩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是攀岩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攀登者的安全,甚至严重影响到当地攀岩运动的开展。此外,安全防护技术还会影响到攀岩运动水平的发挥以及比赛的成绩。就我国攀岩运动防护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我国攀岩运动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由于攀岩运动集竞技、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非常适合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我国已有少部分地区开设了攀岩运动课程,但普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授课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基于新时期攀岩运动的重要阶段及发展现状,提出:重新建立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攀岩运动,真正受益于攀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