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习指学生在开始上课前自觉主动地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行独立学习,熟悉课本内容,达到初步理解,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故对提高学习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许多环节,课前预习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笔者谈谈对生物课有预习的几点体会。一、生物课前预习的作用预习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它是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进行了解和理解。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前自学新知识,对教材中不知不懂的内容、章节知识进行提前查阅,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上课时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3.
预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听课时就会目的明确,也就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知识,预习有助于加快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会学”知识。可以说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毛静 《辽宁教育》2012,(21):80-81
预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听课时就会目的明确,也就能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去获取知识,预习有助于加快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能帮助学生"会学"知识。可以说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6.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有时特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笔者认为,预习并不应仅仅定位在学生的课前自学新课内容,而应是学生在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超前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规范性预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振华 《学语文》2010,(1):18-18
预习是学生自主地学习将要讲授的课文,而规范性预习则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对欲讲授的课文进行深前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的自主性学习。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规范性预习避免了盲目性和散乱性,  相似文献   

8.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从而帮助学生为上课作一定的准备,包括复习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为学习新知搜集相关的素材。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中的新知识进行预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事先拟定的学习目标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有效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者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往往在课前安排有预习提示、学习要点,文中有注释,文后则有介绍课文有关知识的“思考与练习”。另外,一些篇幅较长文章的“思考与练习”还有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这对学生预习课文时正确理解文章思路、尽快掌握文章主旨大有帮助,至于“思考与练习”中的语音标点、文字词汇、词法句法部分,完全可以留给学生预习时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之后带着问题听课,再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对有关新知识的自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做好预习功课,对明确课堂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是学习的加油站,只有通过预习,才能让学习从老师的掌握中解脱  相似文献   

12.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1.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一个粗线条的思路,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  相似文献   

13.
预习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前有目的、有计划自学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质量预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预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前预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槐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英语课前预习能指导与调节课堂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与激发预习兴趣才能使预习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内容及学生个体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顺利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的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那么数学课需要预习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学生该如何预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情况,低段学生、高段学生的预习要求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一、指导学生到位,学会预习方法学生只有预习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为此,课前教师要布置好预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自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来说,最好的预习方法就是多读。一要导读。首先要让学生在预习时认真阅读每单元的  相似文献   

18.
陆菲 《教书育人》2014,(3):55-55
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时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数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讲,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9.
一、预习随意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涵,而学生在预习时往往过于随意。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检查部分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为:大多数学生通读课本后,把现成的结论写出来,把会做的例题、习题做完,但能提出问题的很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小学“减负”工作的全面落实,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讲授新课前,我照例先出示一些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令我和多数同学感到惊奇的是,有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学生,多次发言回答问题,且都恰到好处、切中要害,我问及他时,他回答说,学校。减负’后,自己有充裕的时间来预习功课。课上老师所提的思考题。他昨晚预习时都想到了,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此时猛然醒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