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柳华  杨翼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6):676-680
心肌肥厚是心脏受到刺激后的一种代偿反应。心肌的生理性肥厚可提高心脏机能,但病理性肥厚则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发病和死亡,亦是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原因之一。明确运动性心肌肥厚的机制,可为保护运动员心脏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为止,形成心肌肥厚的信号通路包括PKC、蛋白激酶B(Akt)、钙调神经磷酸酶(CaM)、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相似文献   

2.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家族是多条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物质。为进一步促进运动员心脏形成机理的研究,加深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运动性心肌肥大的认识,通过文献检索方法,综述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在运动性心肌肥大信号转导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显示:运动性心肌肥大是运动特殊环境刺激下,心脏发生的生理性反应;由刺激到心脏表型的变化,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是许多信号通路的汇聚点,其在运动性心肌肥大中也起了重要的信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动训练能引起心肌发生生理性肥大反应,表现为心室腔扩张和室壁肥厚.失代偿性心肌肥大可能会诱发病理性的转变.大量致力于心肌生理性和病理性肥大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的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心肌肥大反应、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和细胞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通过综述蛋白激酶C参与心肌肥大心肌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延缓运动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信号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4.
FKBP38亦称FKBP8,在诸多方面均体现其为FK506结合蛋白家族的一个特殊成员,仅FKBP38具有对钙调蛋白的调节活性。FKBP38活化还可通过抑制抗凋亡Bcl-2参与凋亡信号传导。研究表明,除在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外,FKBP38还发挥对诸多差异显著的细胞过程的调控作用,而这些过程不完全依赖其FKBP结构域。FKBP38的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蛋白激酶mTOR、介导线粒体自噬、调节细胞缺氧反应以及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等。因此,FKBP38的药理学靶向作用研究极可能是一种有效干预对FKBP38不同依赖性过程(如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转导途径与运动性心肌肥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绮  邓树勋 《体育科学》2006,26(8):53-58
心脏通过重塑结构和体积应对生理和病理等刺激所造成的不同生理负荷的需求,长期运动训练能促进发生心肌生理性肥大反应但机制仍未阐明。钙离子/钙调素依赖的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心肌肥大反应过程。综述近年来关于钙调神经磷酸酶依赖的信号通路参与心肌肥大调节的分子信号机制,探讨阻止心肌病理生理性肥大的信号传递机制,以期预防运动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叶春  许豪文  何执静 《体育学刊》2004,11(2):136-1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系统(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在细胞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以ERK1/2、JNK/SAPK、p38研究得最为深入。运动能够激活骨骼肌中MAPKs信号传导系统。不同运动方式、不同类型的肌肉可以影响到MAPKs的激活,而且激活后MAPKs具有不同的时相性。MAPKs对运动后骨骼肌的适应性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动与CaMKⅡ     
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Ⅱ,CaMKⅡ)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是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的主要成分,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信号转导、突触可塑性和磷酸化蛋白等。CaMKⅡ在LTP的形成和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能够增强学习记忆,CaMKⅡ在运动影响学习记忆分子机制中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Akt对骨骼肌质量的作用及运动训练对其影响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kt,又称蛋白激酶B ( PKB)对骨骼肌的生长和代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之相关的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在骨骼肌质量变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综述与骨骼肌质量变化相关的两个主要信号通路:一方面是与肌肉萎缩相关的Akt1/FOXOs/MAFbx/MuRF1信号通路;另一方面为与肌肉肥大相关的PI3K/Akt/mTOR/S6K1信号通路,从两方面介绍Akt在骨骼肌质量变化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此外,结合以上信号通路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释不同的运动训练方式所导致的肌肉质量变化的分子机制,为运动状态下骨骼肌质量变化的分子机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为治疗与骨骼肌萎缩相关联的疾病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瘦素与胰岛素关系密切,瘦素功能的发挥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功能的紊乱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瘦素和胰岛素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瘦素还参与胰岛素调节的细胞间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在发挥各自生理功能的细胞间信号通路上两者存在交叉通路。瘦素和运动均可刺激肌肉中蛋白激酶(AMPK)的活化,增加AMPK的含量,提高了胰岛素(Insulin)的敏感性,加强了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相似文献   

10.
运动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并非仅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s, Aβ)、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特征性病理症状改变有关,其可能是运动多靶点效应协同改善大脑葡萄糖代谢紊乱和AD特征性病理症状的结果。运动可发挥其多靶点效应,激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Sirtuins等信号分子,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活性,抑制神经炎症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葡萄糖转运载体表达,改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葡萄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障碍,从而协同改善大脑糖代谢紊乱和AD特征性病理症状,发挥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主体哲学理论,分析主体性的哲学内涵,以及人的主体地位与体育存在的关系。体育主体性,是人主体性生成的一部分,是人本质实现的表现形式。人在合规律合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感受生命力量、身体活力和运动位移,所带来的生命存在感与主动欲求,体育是人的类存在的主体象征。在体育主体性的理论奠基中,分析体育主体原则、主体素质和主体诉求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考察体育主体的内在性、外在性、能动性、受动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思维品性,希望在人本质的意义生成中,建立起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关怀。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对优秀运动队的经费投入总量、竞技体育投入效益、业余训练规模、多级训练网配置情况、业余训练教练员分布情况,以及体育科研人员分布情况比较了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四省市的差别,分析了各自不同做法的优劣,可以为各省市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Explaining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divide human activity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sport, etc.) into different sectors, as they all originate from the same actors, Norbert Elias and Eric Dunning thus came to formulate the central hypothesis of a network which linked the process of pacification of customs,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liamentary system for society, the state monopoly of violence, the euphemisation of violence in the aristocracy, the genesis of sport and, by recursion,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modern sports in the state control of violence and the learning of self-control. Elias and Dunning contrast modern sports with the ancient games, euphemis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violence, ‘sport’ leisur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ocieties and traditional games in the ‘ancient’ societies, which accompanied the religious calendars and rites of passage. But do they really question society?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problems posed by Elias' theory are, essentially, of three types: first, those linked to the methodology used; second, those related to the limits imposed by the notion of self-constraint; and, finally, those concerning the pacifying function attributed to sport.  相似文献   

14.
立足政策体系理论,结合新时代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背景,分析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政策体系的价值、理念与框架。认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在"三个有利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确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政策体系的"五大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导向、突出解决实践问题的政策宗旨、确保政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强化政策的整合性与协同性、重视政策量化标准与异体评估;最后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主体、政策工具以及政策测评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框架,并详细阐释了各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赛事愿景是目标和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是主办城市、地区、国家认同的产物,是实物、场景、建筑等有形物与理念、品牌、认同等无形物的统一。借鉴其他国际赛事,杭州亚运会的愿景应在准确把握亚运会的定位基础上,从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浙江特色、亚洲与世界奥林匹克发展趋势、民意等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动机与目标的对位,遗产与实践的对应,理念与宣传的对接。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体育供给侧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体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新时代背景下,国民体育需求与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均衡化、高端化、外向化等新的特征。而体育供给侧由于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方式滞后,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效率不高、效益不高等问题,还无法适应和满足国民的新需要新期待。应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价值追求,深化体育供给侧改革,强化多元供给,提升体育供给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体育供给结构;创新供给方式,提升体育供给质量,推动体育供给向高层次、高质量、高品质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下,探寻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对于增强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研读、文本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机遇、挑战及对策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新媒体在丰富中华武术话语的内容体系和表达体系,拓宽中华武术话语传播的主体、形式和渠道,增强中华武术话语传播的实效性方面为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同时,新媒体时代提升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也面临媒介依赖过度、数字鸿沟现象、碎片传播与话语狂欢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此,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增强中华武术自身实力,丰富大众媒体传播素材;优化武术传播人才队伍,提升话语主体对话能力;重构武术传播话语体系,消弭跨文化交流屏障;打造武术国际赛事品牌,增强中华武术文化吸睛能力;细分新媒体用户传播场域,营造和谐网络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热潮的到来,构建和谐社会新目标的确立,家庭体育的功能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论文从素质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分析新时期家庭体育的功能,以提高对家庭体育功能的认识,为推动家庭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体育入宪反映出各种主体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宪法是为了谁的利益而制定。纵观142 年的体育入宪史,从主旨、条文的变化,可以大致看出国 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对体育的不同价值追求。体育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人的自由是体育的核心,夺标与健康属于人类发展的工具和结果范畴。体育 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尊严的重要方式,宪法保障人的体育权利和自由。体育本身的价值追求可以在自由、尊严和人权等中间桥梁中,寻找到更接近人本 身的价值。体育是人们用身体不断探索极限、尝试超越的过程,这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表现。将体育写入宪法,恰是政治社会环境下,对人类用身 体和意志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价值认可。我国宪法对开展体育活动有明确规定,对国家管理体育事务也作了制度安排,然而,关于体育入宪的价 值取向、目标等仍缺乏深入的认识。研究建议依据我国宪法,切实保障人的体育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马拉松项目竞技能力特点进行分析与重构。(1)马拉松项目整体特点是:马拉松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体能主导类长距离竞速项目,体能是核心、技战术是重点、心智是辅助。(2)马拉松项目的体能特点为:力量耐力、专项耐力、速度耐力和基础耐力是马拉松项目的主导体能运动素质。各耐力素质训练适宜区域为:5-15 km;30-35 km;20-30 km;40-50km。(3)马拉松项目技术特点:身体重心起伏小,前脚掌外侧着地过渡到全脚掌,没有扒地动作,前摆大腿不能抬起太高;上坡步长缩短、步频加快;下坡步长适当加大。(4)马拉松战术特点:熟悉路线与对手是首要;依5 km公里分段、按"时间储备"定目标是关键;半程保、大半程加、后6km冲刺是关键;一定阶段摆脱对手、拉开距离、独立控制与把握节奏是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