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产学研的问题,大家一直以讨论为主,在实际的运作中,使得出版产业、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编辑出版研究都能受益的产学研模式还没有形成。"产学研"必须结合出版产业是内容组织加工传播的行业,因为写作的人可能不在出版产业,大多可能是在文学界、社会界、科学界等领域,由此出版产业与提供内容的机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毫无疑问具有产学研的特点。但是现在我们讨论的产学研主要关注产业运作、产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以及和整个产业研究发展的关系。出版产业毫无疑问必须要进行产学研结合,第一个层次是内容的产学研。第二个层次是将产  相似文献   

2.
田旭 《出版广角》2013,(18):70-7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出版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我国已跨入世界出版大国这一行列。但与此同时,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加强出版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亟须就出版产学研教学的培育平台与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出版教育中存在的产学研脱节的问题,提出应该在出版教育尤其是出版硕士教育中引入田野调查法教学,提高学生田野调查能力。并进一步结合出版行业需求,建议出版硕士教育阶段,应在案例研究中使用田野调查法,在出版实践中运用田野调查法,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4.
肖洋  谢红焰 《出版科学》2012,20(3):68-71
数字时代背景下出版产学研协作,关系到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出版行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出版信息与资源共享,也是加快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动因、主要模式,揭示产学研协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简要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急切需求,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业界和教育界的关注。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知识及数字出版技术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倡导实用科研和技术服务,以此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型,要求教师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手段要从偏重理论知识转为重视实践的职业技能教育。产学研践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基于对产学研践习的亲身体验,指出印刷高职教育产学研践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一、印刷高职教育产学研践习目的1.构建"结构型"双师队伍近几年国内高职院校大量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但是高学历不等于高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可以短时间培训,但工作经验的积累却远非一朝一夕,因此对无行业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与高校教育断裂、产学研缺乏有效合作、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模式三个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为出版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工具, "互联网+"模式给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一是传统出版教育与数字化出版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新的培养模式;二是加强校企有效合作,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核心的实时互动型网络合作产学研平台的搭建;三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包括翻转课堂、慕课(MOOC)以及SPOC等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如何推动出版教育紧跟行业发展成为产学研各方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2013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蔡翔教授应邀做客北京电视台《人才·焦点对话》节目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呼吁出版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该电视节目引发的话题,中国传媒大学两位2011级研究生(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汪曙华、出版专业硕士生张!)与导师蔡翔教授就当前的行业发展形势及出版人才培养与成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畅谈。  相似文献   

9.
张建凤 《出版广角》2016,(15):15-17
在出版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欧美出版教育能较快速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这得益于其与生俱来的产学研一体特性。欧美出版教育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方面均与产业保持紧密合作,这保证了出版教育、出版人才与出版业发展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0.
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的“双创”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契机,也对高校适应双创时代发展所需教育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出版类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小微出版企业的中坚力量,出版专业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创业特点与出版专业特色推出更符合“双创”要求的“产学研”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于鸿欣 《出版广角》2013,(16):60-61
2013年8月17日,由《出版广角》杂志社主办的第五期博雅出版论坛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层会议厅举行。本期的主题是"产学研立体化,激活编辑出版教育模式"。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北京大学新闻与出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副院长张文红,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孙献涛,百道网CEO程三国等嘉宾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出版教育问题重重,"产学研"必须结合我国出版业历史悠久,经历过繁荣,也面临着问题。孙献涛在演讲中指出了我国出版业现阶段存在的两个问题,第  相似文献   

12.
徐东 《出版广角》2016,(18):12-14
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教育出版活动本质和价值的分析,并结合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深刻变革,指出未来教育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一是研发新型教材,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二是转变成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支持的教育服务商;三是从教育出版业向知识服务业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有两句口号: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国家生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0年代教育界提出的产学研结合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大的舞台。 产学研相结合是知识经济的要求,知识、科技、经济互动,知识、科技决定经济兴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版业是知识密集产业,也是知识生产的行业。产学研结合不仅是学校培养高质量出版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出版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是打造出版产业链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出版企业的力量应该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数字出版转型时期的难题,最好是组成联合课题组,分项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产学研共同思考和研究出版实践中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教育技术可为数字化教育出版提供生产、管理借鉴,是数字化教育出版产品的内涵特质,是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延伸服务。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都必须以师为本,数字化教育出版的策划应当用好技术思维。目前,教育出版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不足,产学研应当跨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6.
遆薇 《出版参考》2016,(4):26-2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出版产业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出版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双栖”人才.“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开设传播学教育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共同联合申报学位点;②邀请科研单位、出版企业负责人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③共同开展课题研究;④邀请科研单位、知名企业中的相关专家在高校中开设新闻传播学课程;⑤其他可以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周慧芳 《出版广角》2013,(12):74-75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内的诸多高校和企业不断摸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对于高校和企业具有积极的互补意义。我国目前的产学研模式主要将企业主导以及政府主导作为基本形式,不管是高校、企业、观念,还是政策方面都存在问题,高校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和定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选择正确的出版产学研模式,形成适合我国的产学研互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出版学科建设中,共同体意识呼之欲出,贯通“政产学研用”,将各方优势最大化——“政为统领”,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协调产学研各界力量,统筹规划出版学科共建格局;“以产引学”,以出版行业的动态发展和前沿所需,客观上为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学研共生”,将科研院所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积极反哺科研创新;“产研互通”,以出版行业的经济和资源优势,助力出版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及为科研成果延伸盈利空间,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也以创新之力推动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归于致用”,“用”讲求让各界的合作落到实处,赋予政产学研的共建合作以建设性、可行性、效用性。新形势下,必须贯通“政产学研用”,形成强大合力,建强出版学科。  相似文献   

19.
薛东海 《中国出版》2022,(14):46-49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出版业在利用新兴智能技术提升出版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应用层次不高、智能化水平待提升、虚拟学习空间探索不够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两者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出版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了融合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教育出版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出版教育中心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个欧洲最大的出版系接受高质量的课程教育。出色的课程、教学和科研·中心的学位课程拥有国际声誉·中心的教学队伍拥有强大的专业背景·中心的毕业生拥有出色的就业记录·中心是布克奖档案资料的永久存放地·中心拥有无以伦比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机会·中心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关于出版业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论著专业的咨询服务·中心为国际出版业提供咨询服务·中心为从业人士的发展提供持续、专业的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