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构建模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获取抖音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原始数据;利用PLS-SEM对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效应。[结果/结论]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表现为“中辍—再次采纳—(中辍—再次采纳—……)中辍”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感知成本、系统质量、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中辍意向,进而产生中辍行为;社交需求、感知愉悦性、转换障碍、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再次采纳意向,进而产生再次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2.
张继东  蔡雪 《现代情报》2019,39(1):70-77
[目的/意义]本文以用户行为感知视角,研究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主导型用户与浏览型用户持续使用的因素,为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商提出参考与应用借鉴。[方法/过程]分析移动社交网络主导型用户与浏览型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引入相关变量,构建了基于用户行为感知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持续使用意愿模型并提出假设,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感知质量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主导型及浏览型两类用户;服务质量、感知风险、知识获取、个人创新、社会认可、感知信任、感知转换成本等因素对两类用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讨消极社会比较、不同类型的消极情绪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丰富与拓展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方法/过程]构建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在线问卷搜集273份有效样本,利用PLS-SE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倦怠和嫉妒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而消极社会比较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嫉妒情绪,其次是焦虑,最后是倦怠。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越来越普遍,间歇性中辍行为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类,对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用户消极行为方面的研究,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完善运营机制并实现长久发展。[方法/过程] 本文选择有远离微博意向的用户,采用网络爬虫的方式收集用户半年内发微博的时间与内容,基于登录时间间隔、中辍时间间隔与微博内容词云分析对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特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微博的环境、内容与过度使用都会导致用户产生远离意向,其中活跃用户占大多数,然而在实际行为中,活跃用户采取远离行为的可能性更低,中辍时间间隔也更短,消极用户则相反,用户需求不同导致用户的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元分析的在线学习用户使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晓华 《现代情报》2009,29(1):58-68
[目的/意义] 为发现不同研究背景中在线学习用户使用行为的普遍规律,消除研究时间、调查样本等带来的影响,归纳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结论。[方法/过程] 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在线学习用户使用行为研究的64篇文献,21 227个独立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论发现共有25个因素与在线学习用户使用行为显著相关,其中强度相关因素主要集中在用户、系统两方面,中度相关有社会影响方面,弱相关因素并未出现。具体而言,影响最大的是使用态度、感知便利性和感知娱乐性,影响较弱的是个人创新、计算机焦虑和信息质量,感知自主性和服务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针对研究结果,结合在线学习平台的现状,从用户、系统和社会方面提出了优化在线学习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智能系统使人们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隐私产生事实或潜在的威胁。尽管用户对威胁的感知及其规避行为有助于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但在好奇心和从众动机的驱使下,用户的隐私意识变得脆弱甚至瓦解。文章整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和采纳动机理论中的好奇心与从众要素,探讨智能系统用户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收集29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隐私意识通过正向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可规避性对用户隐私保护意愿起积极作用;好奇心和从众对隐私意识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并对隐私意识和感知威胁/感知可规避性之间的关系起着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加深了对用户隐私决策行为背后障碍类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智能系统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智能创作时代,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对进一步优化、发展与普及人工智能信息服务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话式搜索引擎的产品试用实验,对被试用户的访谈数据进行扎根分析,以构建对话式搜索引擎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结果/结论]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查寻、信息选择和信息利用三个阶段。其中,信息查寻过程中用户的使用态度受技术特征影响,经由人机交互感知与技术需求匹配双重作用形成;信息选择过程中人智对比和知智对比是进行信息评估、影响用户决策的关键;同时信息利用过程中对话式搜索引擎的技术特征也会影响用户对服务失败的归因与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随着数智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相当普遍,识别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促进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基于隐私风险感知过程,融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用户视角建立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设计量表,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及影响因素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性检验。[研究结论]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优化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并提升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对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愿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相关的政府或组织更好地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过程/方法]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建立智能手机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威胁、反应效能、控制倾向和描述性规范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行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对行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作为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描述性规范对感知威胁、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控制倾向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针对已有社交媒体用户信息交互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结果间的差异问题,对该领域相关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再分析后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方法/过程]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搜集的26篇实证研究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交互意愿及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分别有6个、12个,其中感知有用性、社会影响、感知易用性与用户信息交互意愿强相关,结果预期、个体认知、感知娱乐性与用户信息交互意愿中度相关;个体认知、互惠、交互意愿、满意度、人际关系、媒体平台质量、激励、社会影响、结果预期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中度相关,感知有用性、信任、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交互行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本文从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视角出发,通过信息采纳意向的中介效应针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过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信息用户采纳行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信息采纳意向在感知有用性、用户期望、信息质量及主观规范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作用中均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旨在探究大学生微信用户使用限时动态设置的动因和影响。[方法/过程]采用质化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微信朋友圈使用限时动态设置的30名大学生用户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结果/结论]微信平台因素(隐私威胁、语境消解、替代性社交方案)和用户个人因素(印象管理、感知控制、生活变迁、从众心理)是影响用户选择使用朋友圈限时动态设置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用户使用朋友圈限时动态设置后感知到的使用成本(呈现阻碍、印象偏差、不利于弱关系的拓展)和使用收益(便捷管理、回归现实生活)又会对用户限时动态设置的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探究移动学习用户隐私行为的影响关系,以提高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和对隐私信息的控制能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隐私信息披露文献的查阅,运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移动学习用户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利用结构方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有正向影响,感知移动学习收益性、移动学习用户社会影响、隐私控制自我效能和感知移动学习便利性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正向影响,而感知移动学习风险性则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呈负向影响。本研究能够帮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商更好地收集信息,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局限]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面较窄,对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探讨影响政务微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政务微信服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过程] 借鉴刺激-机体-反应模型,将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刺激,用户契合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政务微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移动性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对易用性感知没有显著影响;主观规范和信任两个社会因素均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作为机体正向影响持续使用行为,用户契合对易用性感知与持续使用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鉴于此,本文进行了广泛探讨并给出了对政务微信服务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颠覆内容生产行业的同时,也驱动着各行各业的变革与发展。探索AIGC对图书馆服务的冲击和在图书馆的应用,对于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AIGC底层技术的演化和嬗变,以及AIGC与智慧图书馆历史渊源的分析,探讨AIGC对图书馆服务冲击的理论逻辑,进而提出AIGC应用于图书馆的前景展望。[结果/结论] AIGC对图书馆服务的冲击包括三个方面:服务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服务内容由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服务效果由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变。AIGC在图书馆的应用将加速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落地,具体包括6个方面:信息检索、知识组织、参考咨询、特殊群体服务、阅读推广、用户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颠覆性革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在重塑目前的知识生态与数字化技术环境。因此,探索AIGC技术在科技情报服务中的融合应用对我国情报服务事业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归纳AIGC技术的内核与优势,结合情报3.0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问题及需求,探讨AIGC在科技情报服务中的技术应用路径和场景,结合系统工程理论构建AIGC赋能的科技情报智能服务框架。[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由支撑保障层、智慧应用层、平台服务层、成果产出层组成的科技情报智能服务框架,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我国科技情报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用户群体开展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这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进一步丰富社交平台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的相关理论,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Soul”社交APP用户展开调研,利用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用户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确定范畴关系的基础上对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结论]陌生人社交软件用户的使用行为受到用户情感、用户感知、平台因素、社交因素、情境因素、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六方面的影响,并由此在产品运营角度对陌生人社交平台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用户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提升用户的健康行为意愿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方法/过程]基于用户感知视角,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了用户量化自我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信息规避作为一种消极的信息行为,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基于认知失调和心理授权理论,本文整合“使能”与“抑制”双重视角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前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过程]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信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的心理授权,进而对信息规避行为产生负向影响;社会比较和感知过载显著影响用户的认知失调,进而导致信息规避行为。fsQCA结果发现了3条触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路径。研究结果启示社交媒体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构建支持性的平台氛围,缓解用户心理失调,从而减少其信息规避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具体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机制及影响路径,为未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NVivo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梳理并分析范畴间关系,构建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平台声誉、智能推荐信息质量、智能推荐服务质量、智能推荐系统质量及用户需求、用户感知通过用户满意度间接影响点赞意向,用户感知、游戏化运营、社会影响、从众行为直接影响点赞意向,点赞意向直接影响点赞行为。最后从社交媒体治理、运营、使用角度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