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以阿Q的活动作为线索,塑造典型的阿Q形象。此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Q是英文question的缩写,Q表明阿Q人生意义的空洞;Q与阿Q人物形象相似;Q也是阿Q极力想画圆却画不圆的图,也是社会背景的映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之为线索,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描写普通农民缘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熟悉农民,热爱农民,同情农民的悲苦生活,为无告的农民代言和呐喊;用文艺的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觉悟水平,唤起他们的觉醒,振兴国民精神,振兴中华民族;通过反映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对辛亥革命进行冷静分析和客观总结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描写普通农民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作家韩石山对《药》、《阿Q正传》、《社戏》、《故乡》等鲁迅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提出若干质疑,本文则力图据实据理地指出韩文在艺术评判、逻辑运用及文体辨析等方面的偏颇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我们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鲁迅冲破古往今来一切传统思想传统手法传统审美观念,创造出“我的阿Q”,“本意”在教人“反省”,催人自新,让精神获得解放,思想冲破牢笼,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革除贫穷、愚昧、落后、野蛮、禁锢,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一、阿Q其人及阿Q典型 阿Q是本世纪20年代初鲁迅在中篇小说《阿Q正传》里所塑造的不朽典型。而阿Q其人,则太平凡,太可怜,太可笑,也太可悲。说是给阿Q作传,连姓名籍贯也无从考订,他似乎姓赵,那是未庄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长三辈,结果赵太爷打了阿Q,骂他不配姓赵,阿Q却不抗辩,这就未必不姓赵,人们对他也不得不怀有几分敬畏。至于阿Q的行状,既无英雄壮举,又无新奇艳史,有的只是一出又一出滑稽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英译本)是我国翻译界大师杨宪益夫妇的一部优秀译著。本文试图通过译著中的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译句来揭示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展示英语语言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1.
以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著作前后的生活境遇为基点,将《弟兄》置于白村创作论的框架之下进行观照。以《弟兄》产生的缘由、凸显于其中的鲁迅的生命的力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三个维度来展示该篇小说的创作机制并由此窥探根植于鲁迅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焦灼。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阿Q正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其翻译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成功地实现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晚期著作《法篇》中,柏拉图大量的教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的论述来得以阐明的。他从哲学家的角度指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这一思想成为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柏拉图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体育的起源,他还提出了个人要服从整体、服务于社会的军事体育思想,这一思想成为近代军国民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中,阿Q没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的言谈举止让人费解,他在社会中挣扎,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我们觉得他可笑,又觉得他可怜!可悲!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被他贪上,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对阿Q做了什么,阿Q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鲁迅先生要揭示的问题,即唤醒昏睡的人们。阿Q认不清自己,他无法觉醒。原因在于阿Q存在着人格缺陷,而缺陷又是社会造成的。精神分析理论能完美揭示阿Q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奇怪行为,让我们对阿Q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讲话》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对文艺的论述,但赵树理并未读懂《讲话》的言外之意,因此赵树理的“为农民写作”的文艺创作与毛泽东《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精神存在着潜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豕蹄》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通过对两者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的比较分析,可以从中探寻到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新文学大师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个性和共性,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现代戏剧《暗恋桃花源》,分析了其中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暗恋桃花源》通过集体即兴创作的创作模式、双声语等语言现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叙事时间与空间的错综造就了一段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表现了巴赫金对话理论所描述的一些特征,反映了当代台湾社会转型期乃至整个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语境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 前言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1895年2月到3月)写下了最后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国——《卡·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以下简称《导言》)。这篇著作从恩格斯着手撰写之日起直到今天,九十年来不断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内部和国际学术界对它的微言大意作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并且导致了无产阶级政党走向社会主义的对立的路线、观点(暴力革命还是和平过渡)。这篇《导言》最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恩格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自我批评精神总结了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自己和马克思的革命观点和策略,并指出了西方无产阶级政党(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为范例)的革命运动的前进道路。以《导言》为根据来研究恩格斯的晚年思想的这一动向,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其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联更加密切,《铸剑》这篇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结合《铸剑》的复仇母题,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意象进行细致的解读,可以剖析《铸剑》中鲁迅的复仇与孤傲精神。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只有植根于生活,并赋与高尚的理想,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综观世界上优秀的作品,它们或表现人的伟大,如《老人与海》(海明威);或歌颂生的欲望如《人和狼的搏斗》(杰克·伦敦)。然而,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小说家之一的微拉·凯瑟,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