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当兵第一年就见报60余篇,荣立了三等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你奉献给读者一份份精品。当我初次采访你时,全然想象不出一篇篇或老辣或精巧或极富情感的文章,出自你这位略带腼腆的年轻中尉军官之手。1986年底,已有中师文凭的你,放弃中学教师的固定职业,毅然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义务兵,你说你的身材就是打炮架的料。一天,你在营部看到营里“见报剪贴本”上一片空白,你问教导员这是为什么?他说已“光头”两年了。于是,从那时开始,你便利用余暇时间潜心钻研新闻业务知识,深入到班排和兄弟连队的火热练兵场挖掘素材,加班…  相似文献   

2.
惊悸     
一个同事将一封读者来信丢在了我的案头,一瞅那来信上贴着我写的那篇稿子的剪报.和那上面鲜血般勾勒错误的红道道,我的心立即哆眸剧跳起来。我心急眼雾地把来信扫了一遍,就像突然遭到电击一般,我在坐椅上呆愣死默了好长时间。未了,一个声音从我心底升起,在耳畔轰响:“存不得侥幸,偷不得懒呀!你有一丝侥幸,偷一时懒,就会给你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给你的报纸造成很大损害!”那篇稿件内容是替编辑部寻找一位热心读者。报社从今年四月初起,每隔一个星期左右都会收到一个信件,那信封里装的是先几天出的本报,每张报几乎每篇文章都写…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4.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5.
人非生而知之,我也不例外。我在大学读的是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培根的散文。那时梦想的是当一个翻译家或英语教师。没想到毕业后组织上一声令下,我就来到新华社,一干就是30年。记得分配到新华社对外部第二天,组长就给了我一堆关于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的材料,有分社来稿,有剪报,要我用英文编一篇人物特写。面对这堆材料,我茫然不知所措。万般无奈,只好耐心看完材料,动手写一篇英语作文。辛辛苦苦干了三天,洋洋洒洒写了万把字,送给英国专家改稿,不到半小时就给退了回来,要我按新闻写作的要求重写。就这样写了进,送了…  相似文献   

6.
叶子 《中国广播》2007,(9):64-66
我没有想到,就为我的一句话,王绘春不仅如期给我打来电话,还如约从青岛飞到北京来试音。 电话里,我带着犹豫的心情单刀直人“……哦,你是王绘春?噢,听你的声音演播长篇小说没问题……你是演员,塑造人物应该问题也不大。……我想要问你的释读能力如何?你的嗓子承受力怎样?一天10讲,连续十几天嗓子会怎样?……演播长篇小说有叙述部分,有人物部分,不知你塑造女性声音造型会怎样?……”  相似文献   

7.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要看一看姐姐生前留给我的那本《新闻与成才》。在我的心目中,姐姐是一位善良文静的女孩,她很爱写作,时常对我说长大要当作家。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家里穷,姐姐只上到初三就辍学了,但她一直没中断过自学。1986年秋天,我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然而,不幸接踵而来,姐姐经医院诊断患了血癌,已到晚期。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晚上,姐姐深情地对我说:“小军,你不能气馁,你有文化,往后会有出息的,这本《新闻与成才》是我上初中时李老师送我的,现在送给你,她会给你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8.
有位哲人说过,努力了你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但只要你没有放弃,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当你翻开周青一叠叠厚厚的剪贴本时,你就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字、摄影左右开弓的小行家,其问的酸甜苦辣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仅去年一年,周青就在《解放军报》发表新闻稿件36篇。其中《一位营房科长的“面子工  相似文献   

9.
很多时候,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像打开圣诞礼物,拆开包装,豁然发现一些过去收集的美好的东西,或,有时是很多年前写的东西。我可以想起来打开一本1960年代早些时候,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选修的一门晚间的MBA课程时,使用的一本宏观经济学的书,找出央插在里面的曾经写过的一篇论,这篇章任课教授曾给了我一个“A”的评价。我必须承认:20年或更久以后,当我读到这篇论,发现当年写的东西如今一个字都不能理解了。这就证明:不是所有的你学过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和用得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11.
寄编者     
编辑同志: 您千方百计办了许多我们通讯员喜爱的栏目,因而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来《河南日报通讯》对我们的态度不象现在。那时,我给它去的信或稿如石沉大海。记得我写了篇《新闻要准确到一字不差》的稿件,发出半年之久,杳无音讯。后来转给《新闻战线》,不隔多时就登出了。去年,我给您寄的几篇稿子,你象老师教学生作文一样,反时给以退稿并指出不足之处,尽管你“相不中”,总算没有石沉大海。我要化惭愧为力量,尽力为咱们刊物作些工作:诚心把贵刊推荐给“爱好者”,改变爱而  相似文献   

12.
"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一首《酒干倘卖无》传唱28年,一部讲述养父女深情故事的电影《搭错车》无数次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即将结束时.我遭遇了从业1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恐吓。我主编的版面上一篇报道所涉及到的当事人在稿件见报的当天打来电话.声称“我要杀掉你全家”、“今天下午就砍掉你一只手”.“我就是流氓,我有的是钱来摆平你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如何把比分变为消息 在与年轻记者业务交流时,我偶尔会卖个关子:仅给你一个比分,你能写出一篇小有立体感的消息吗?乍一听,这些年轻记者觉得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仅一个比分,缺那么多新闻要素,怎能写出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15.
《在乡下过年——日记六则》,是2001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时采写的一篇稿子。转眼间,5年过去了,但至今,我遇到陌生的采访对象,向他们介绍“我叫万京华”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就是万京华?那年你写的《在乡下过年》不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从事新闻工作15年来,我写的稿子有30多篇获得过全国及全省的各级新闻奖,而这篇稿件除了被评为莱芜日报好新闻奖外,并没有参与其它评奖,但受到了广泛的赞扬。至今已有不下40人对我说过、谈论过这篇稿子,他们中间有部门领导、有一般干部,有工人、有农民,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  相似文献   

16.
相信生活     
中学毕业那阵子,踌躇满志的我被分配到煤矿基层队当了一名搬运工。推大车、装石头、扛水泥便是我一天的全部工作。面对繁重单调的体力劳动,我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运的捉弄。  一次,单位搞演讲比赛,队里抽我去应付。我便随手写了一篇讲演稿交了上去。没想到宣传科的一位科长看了我写的文章后,脸上立即呈现出惊奇的神情,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只要你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听了老科长的话,我哭了,哭得很伤心。于是回家后,我便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八个大字:相信…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8.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