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新明 《现代情报》2018,38(7):62-66
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其影响力不断提高,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传播机制,从影响用户转发行为的信息发布者、信息接受者以及微信朋友圈信息内容三方面凝练出5个特征因素,基于LR算法建立了微信朋友圈转发模型的预测方法,构建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模型,并以调研获取的实验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验证,对深入揭示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机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宏波 《现代情报》2017,37(9):81-85
作为当今时代最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微信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为了科学有效地利用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功能,本文深入剖析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特点,提出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演化规则。随后以SIR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微信朋友圈紧密度、免疫以及策略改变机制等因素,构建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演化模型,并对演化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探讨了接收信息概率、免疫系数以及策略摇摆度等因素,对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出有效控制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别分析了个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和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的特点,提出了利用这两种渠道从微信中获取竞争情报的方式,并与通过微博获取竞争情报作了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构建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为微信运营商和内容提供者提供可行的建议。[方法/过程] 以Triandis人际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微信朋友圈及用户特征,构建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以微信朋友圈用户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讨论] 信息分享意向是由认可预期、互惠关系、预期效能、情感、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在影响这一分享行为的所有因素中,平台以及信息质量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而资源有利条件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资源有利条件基本对信息分享行为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彭慧洁  朱君璇 《现代情报》2016,36(11):37-42
随着微信爆炸式发展,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信息扩散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研究微信信息传播以期为企业、政府等机构提供现实指导方案。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传染病动力学,提出改进的信息传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用户接受阈值”以及关系动机,通过MATLAB仿真描绘微信朋友圈中信息传播过程曲线,得到平台中信息传播规律并提出相关建议。仿真结果表明:用户接受阈值和关系动机对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微信群内部会话交流过程存在着复杂的网络结构,探究微信群内部网络结构特征并划分成员角色对研究微信群中信息传播及成员角色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虚拟社区理论和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真实微信群内部的会话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成员活跃度划分微信群成员角色类型,基于成员相互回应行为与共同回应行为设计成员关联强度算法并构建会话交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其静态结构特征及动态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微信群内部成员角色及地位具有差异性,会话交流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态势;微信群会话交流网络符合六度分割理论,具有小世界效应的特征;微信群会话交流网络具有动态演化性且核心成员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微信在朋友圈营销的优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从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首先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开展的现状,指出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引入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用户行为;总结了当前微信公众账号应用的常见模式;然后说明和分析构建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出符合图书馆行业特点的信息服务平台设想,分享了我校图书馆使用微信服务平台的经验;最后分析了微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观察统计法对昆明暴恐事件中发布相关信息的公安政务微信账号进行了地域分布分析和行政层级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从信息发布时间、信息来源、信息类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论述了现阶段公安政务微信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公安政务微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熊茵  江山  邢若南 《情报科学》2018,36(11):54-60
【目的/意义】随着微信使用习惯的逐渐养成和巩固,微信成为社会舆情爆发和扩散的重要场域,准确掌握 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扩散机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梳理,对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 进行了基础性讨论,结合SIR传染病模型分析微信舆情的扩散机制,并基于以上尝试构建微信舆情引导机制。【结 果/结论】本文认为,微信中的群聊、朋友圈及公众号三类舆情分别具有“关系链”和“多点辐射”式的传播特点,结 合SIR传染病模型分析了微信舆情扩散趋势、并从易感机制、免疫机制、防御机制三方面讨论了微信舆情的多元引 导构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分析层次。本文首先论述三方关系组方法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引用网络结构的研究中,分析各种三方关系类型在引用网络中的具体意义。以SSCI收录的18种图书情报学期刊近10年的文章为数据源,运用三方关系组揭示了图书情报领域高产作者引用网络的内部结构,通过计算不同类型聚类系数研究了网络整体结构倾向。
Abstract:
Method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the triad census method,applies it in the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citation network,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triad census types in citation network.Taking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18 types of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recent 10 years and included by SSCI as data sources,the article uses the triad census to revea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ation network of the high-yield authors in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ield,and by calculat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lustering coefficients,studies the trend of the whole network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微博社区交流网络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客是继博客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社区平台。以M yspace9911网站为研究样本,通过核心-边缘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微博社区用户交流网络结构,界定核心与边缘区域,描述聚类群组,发现核心区域和聚类群组的联系,为完善微博社区信息交流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旨在构建一个网络舆情系统,及时准确地挖掘海量网络数据,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方法/过程]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内容与结构的舆情分析模型,其中利用Bi LSTM-CNN深度模型对舆情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舆情网络进行结构分析。[结果/结论]实证分析表明了该模型在公共事件舆情分析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能为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马蒙  李秀霞 《情报科学》2020,38(3):49-53
【目的/意义】为丰富拓展作者网络分析方法,将均衡性分析与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分析相结合,从不同视角分析作者网络的结构特征。【方法/过程】以"情报学"学科领域下发文量较高的44位作者为研究对象,构建其耦合网络,得到44位作者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排名;然后,利用Gini指数计算作者耦合网络中的中心均衡性,包括点度中心均衡性、中介中心均衡性和接近中心均衡性,以全面分析作者耦合网络的结构特征。【结果/结论】实验表明,"节点中心性"与"中心均衡性"结合对作者网络结构描述结果与事实相符,对作者网络结构的描述更加全面、立体。  相似文献   

15.
赵延东  周婵 《科学学研究》2011,29(7):999-1006
 利用一项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得数据,运用个体中心网分析方法来研究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研究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趋同性和网络异质性等网络指标出发,对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在合作网络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情况。最后还就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在专利价值分析上,试图用动态的视角从网络中心性和网络位置来探讨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选取美国LED专利作为样本,以专利是否涉讼作为专利价值的代理变量,以专利的外向度数中心性、内向度数中心性、内向接近中心性和有效规模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实证结果发现外向度数中心性、内向度数中心性对专利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效规模对专利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内向接近中心性对专利价值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全球专利申请网络和商标申请网络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专利申请和商标申请的网络密度较小,网络结构较为分散;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出度,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高的入度,发达国家在专利、商标申请中占据绝对优势;知识产权网络存在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全球的专利和商标申请地位和控制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
吕双 《情报杂志》2012,(2):98-102,107
以SCI收录的知识研究相关文献为对象,对国际知识管理研究的领域分布情况进行知识地图分析。引入G-N聚类算法,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领域知识地图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知识管理研究的领域知识地图可以较为明显地分为5个研究板块,即知识管理技术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产业知识管理研究、社会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最后,对5个知识管理基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9.
链接网络与核心节点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琴  刘虹  孙建军 《情报杂志》2012,31(5):166-171
在对链接网络结构分析基础上,从链接分析、社会网路分析、Web超链接结构、系统科学分析等多个角度综述链接网络核心节点的评价指标。总体来说,链接分析从链接代表引用的观点出发,运用入链数和网络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核心测度;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重要性等价于显著性";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则是"重要性等价于节点集被删除后对网络的破坏性";Web超链挖掘分析中认为节点的重要性不仅与自身链接度相关联,还与其对应的链入节点的重要性有关。详细论述中心性、PageRank算法、HITS算法及系统科学的节点删除、收缩、孤立法节点核心性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d validate social networks based theoretical model for exploring scholars’ collaboration (co-authorship) network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citation-based research performance (i.e., g-index). Using structural holes theory, we focus on how a scholar’s egocentric network properties of density, efficiency and constraint within the network associate with their scholarly performance. For our analysis, we use publication data of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between 2000 and 2009, extracted from Scopus. The resulting database contained 4837 publications reflec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8069 authors. Results from our data analysis suggest that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scholar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holars’ ego-network measures. In particular, scholars with more co-authors and those who exhibit higher levels of betweenness centrality (i.e., the extent to which a co-author is between another pair of co-authors) perform better in terms of research (i.e., higher g-index). Furthermore, scholars with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networks who maintain a strong co-authorship relationship with one primary co-author within a group of linked co-authors (i.e., co-authors that have joint publications)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researchers with many relationships to the same group of linked co-auth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