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莉 《今传媒》2010,(5):122-124
西方传媒机构报道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叶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至20世纪初,由于西方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渗入以及中国社会相继爆发的系列重大事件,西方主要传媒机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评价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笔者将 1 9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作了一个对比 ,提出了“先期中国化”的概念。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具体些 ,笔者重新描述了一下国人从译报到办报的演变过程 ,同时也注意到外报的变异现象。第三个问题是比较了 1 9世纪前后两批报人之间的异同 ,认为前期报人以个人兴趣为主 ,后期报人以组织兴趣为主 ,但他们又处于一种递进关系之中。在本文的展开中 ,笔者试图把握近代中国报业早期发展中的“近代化”与“中国化”这一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萍 《新闻大学》2001,(3):62-63
19世纪中叶前后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办报,广泛宣传基督教义思想及西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同西方各国的交流,开阔了国民的视野,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西方传教士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时也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近代中文报业肇始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创办了近200多种报刊,所办的宗教报刊成为早期中文报刊的主流.传教士为使其创办的报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家",在形式上也采用中国线装书的方式进行印刷和装帧.  相似文献   

5.
叶进 《今传媒》2014,(12):64-65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们在马六甲及广州等地创办的中文报刊,这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萌芽,而这些报刊基本上都是宗教性质的;鸦片战争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华办报,所办的报刊数量也剧增,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的报刊,性质也由宗教报刊向"世俗化"报刊转型。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性质的激变,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思想激变等大环境下,中西方双向互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晋丹 《东南传播》2011,(8):102-105
本文首先介绍史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由此范式提出思考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思考基点,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来分析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在华办报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讲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产生带来的正面作用,由此来透视在现代化范式关照下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带来的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对于晚清报刊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不容忽略。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特征。文章从办报的物质条件、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晚清期刊小说、晚清日报小说等角度探讨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8.
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英国重要的汉学家.他是新教最早来华的传教士,1807年经美国纽约到达广州,因清廷禁止传教,只得在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做译员.马礼逊早年在伦敦师从华侨学过初级汉语,到广州后受外交官多马·斯多东影响,继续悉心钻研汉语,水平益增.不仅能用汉语翻译<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设立印书馆,创立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他为汉语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1.
刘静一 《情报学报》2003,22(2):155-162
文章在简单论述从威妥玛拼音产生到汉语拼音诞生的全过程基础之上,首次在国内全面阐述和分析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拼音转换计划>的主要内容,并且详细、准确地介绍了威氏标音和汉语拼音的对照表,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于中国传统地名由威氏标音向汉语拼音转换的具体标目修改形式和修改时间.这对于我国中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的研究和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这是西方图书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张燕  仇慧 《编辑学报》2013,25(1):34-36
我国政府规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取代旧式威妥玛式拼写方案;然而,国内科技期刊对中国地名采用威妥玛式拼写仍然不在少数.例如“长江”,很多刊物仍采用威妥玛式方案,拼写成“Yangtze”.而对国外主流刊物初步调研显示,国外的学者和出版物不仅接受而且理解认同中国地名的汉语拼音法.作者认为,我国地名的威妥玛式拼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产物,是我国积贫积弱的时代标志,地名拼写的汉语拼音化是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爱国细节,应该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3.
14.
外文参考文献著者姓名著录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衍清 《编辑学报》2009,21(5):414-415
目前,科技期刊外文多问题.其原因是:1)外国人的姓名,尤其是一些欧洲人的姓名构成比较复杂,编辑人员一般很难对各种语言的外国人名构成都能了解;2)在对外文作者姓名的处理上,国内相关文件的一些规定还有例外.有的比较含糊,操作性不强;3)编辑人员在加工时还不够认真.为此,该文对有前缀姓氏、姓名大小写、复名等的著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卉 《图书馆论坛》2021,(5):118-126
文章针对近代广东海关档案现存的语言、书写及专有名词不断变换问题,提出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海关档案名称规范档的语义模型,为档案中多样化的相关名称表达提供数据规范。针对近代广东海关档案中不一致的名称,通过规范控制来分析其中的文字表征、发音特征以及相关的表达方式;参考《中国档案主题词表》及近代广东海关档案专有名词词典,从语义逻辑关系出发,构建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名称规范数据的语义模型。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名称规范数据语义模型的构建,不仅可以作为其他海关档案开发利用的参考框架,而且为进一步构建海关档案本体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中文名称规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国图中文名称规范的历史,并指出个人名称标目学科附加成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名称非规范标目附加成分的重要性,分析虚拟团体名称,最后对中文名称规范工作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201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248种医药、卫生类期刊为研究对象,依据GB/T 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调查中国作者人名汉语拼音字母的拼写情况。结果发现,作者人名汉语拼音字母的拼写比较混乱,只有很少的期刊符合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会珍  陈先军 《编辑学报》2015,27(5):455-456
通过中文科技期刊中外文参考文献著者姓名著录问题的调查,从欧美著者和用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的中国著者的著录形式入手,进行了5个单项的分析和比较,找到事实上占主流的著录形式,并与GB/T 7714-2005相比较,得出结论:就外文参考文献中著者姓名的著录规范问题,中文科技期刊执行国家标准还是比较好的.对没有较好地执行国家标准的期刊做了原因上的分析,并对国家标准相关条款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完整地再现了土家族发展轨迹,弥补了正史的不足。文章调查研究了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价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对其加以传承与抢救,阐述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完整地再现了土家族发展轨迹,弥补了正史的不足。文章调查研究了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价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对其加以传承与抢救,阐述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