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对学生科学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在学校各种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价应该对学生起到诊断、导向、服务、调控、改进等功能,对学生有“道德”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2.
近日,太原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学校的近50名专家“会诊”了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他们认为,目前小学教育市、县、区际,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比较突出,部分农村小学重主科、轻副科,课堂教学方法落后,个别学校对课程计划不落实,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专家们对此提出了改进措施。太原市专家“会诊”小学教育@徐建光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4.
王云鹤  闫玉 《成才之路》2023,(31):141-144
劳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类学校应正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其中包含许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教育,以弥补劳动教育课程思想性的不足。文章分析加强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于学校怎样来定性 ,钟启泉教授在《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一文中指出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 ,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 ,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随着产业主义价值观的崩溃“工场型学校”行将终结 ,而代之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其教育目标是为学生的全人格设计的 ,即为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身体需求、道德需求而设定的。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 ,真正做到了把人当作“人”来教育、教学 ,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落实学生…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实现培养人的目标的过程。多年来,中学课堂教学按“应试教育”的要求进行,虽然近几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迫于高考的压力,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地,仍存在“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过程、重结果轻能力”即“三重三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充当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急剧更新,单凭学校所学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困惑”与“困惑”的道德———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道德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郝普耀一、问题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中小学生道德面貌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给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内容,使学校在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8.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国务院2001年6月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把学生初步具有环境意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去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又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列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可见,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环境素养和环保行为是“绿色学校”全体学生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绿色学校”的环境、生活、文化和有益于环境的方针和管理体系,对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雅璐 《高教研究》2005,21(2):80-82
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处于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因受社会道德转型的深刻影响,道德观必然呈现出多元化。在新的形势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然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反教育”现象。论文在对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从学校组织管理的控制逻辑、教师对模式化教学的崇拜、应试化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偏重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反教育”现象的成因,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消解“反教育”现象的初步对策,即弘扬人本教育、坚持人本管理和落实人本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戴希立 《中国德育》2007,2(8):93-94
“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价值、能力、知识”均衡发展也是现代西方倡议的教育观。两种教育哲学都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事实上,随着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培育学生智力以外的价值观和能力,已是学校生活和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学校课程有没有预留空间?老师有没有足够的准备?社会有没有主动配合?除了对学生“言传”外,学校怎样做好“身教”?这一系列问题均是成功推行学校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差生,通常是指那些具备了接受知识的生理条件与智能而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目前,差生现象在不少地方仍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差生形成的原因,从学校,家庭方面来说,一是有的学校搞应试教育,只顾抓升学有望的“尖子”而忽视大面积的一般学生,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渐渐  相似文献   

14.
张勇 《上海教育》2006,(7B):32-33
澳大利亚是个讲究民主与平等的国家,而这种“民主”与“平等”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澳大利亚公民早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澳大利亚各州联合发表的《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阿德莱德宣言》中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年轻的澳大利亚人在知识、身体、社会、道德、精神和审美方面得到发展。为此,学校要创造民主的、支持的、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和自尊自爱的品质,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正向影响。但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措施乏力,加之社会、家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品德养成主体的孩子,常常置身价值判断、道德实践的两难境地而无所适从,如成人的“言教”与“身教”、生活上的“吃苦”与“享乐”、社会中的“重智”和“轻德”等层面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交互接受着矛盾体的道德教化和行为熏染,难以形成基本的道德架构,文明礼仪、公德行为更是难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是个讲究民主与平等的国家,而这种“民主”与“平等”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澳大利亚公民早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澳大利亚各州联合发表的《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阿德莱德宣言》中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年轻的澳大利亚人在知识、身体、社会、道德、精神和审美方面得到发展。为此,学校要创造民主的、支持的、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激情和自尊自爱的品质,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 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 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 在 教室、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研究 性学 习法”可以每一章为一个研究课题,分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学习报告、评价反馈和 深化交 流5个环节进行研究性学习。1 自学质疑教师通过生活实例、科技成果、实验现象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明显滞后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趋势。特别是在有思想品德缺陷、屡犯“错误”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无情失理现象。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情理交融”。一、对近年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情失理”现象的反思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4年多了,但“应试教育”模式仍然牢牢地占领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人们仍然高举着分数牌,把学生论分排队。分数至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影响着人…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与时代和社会联系最紧密。这种联系的紧密性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决定了道德教育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双重挑战。一方面,社会和时代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地进行双向的信息互换。学校道德教育在与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在接受社会和时代影响的同时,又必须回答社会和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要对社会和时代所表现出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给予剖析、揭示。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要从更深层次上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影响学生内在发展的问题.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上述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失却任何一方,均将导致教育效果的低下。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便面临着其它许多课程教育少有的困难,要解决其它许多课程所难以遇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切莫重“管”轻“理”学校管理中的重“管”轻“理”现象,不仅制约学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迈进,而且严重伤害教工的思想感情,造成教工的逆反心理,致使教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内部管理中,既要重管,更要重“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