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官僚化、自主办学偏离学术自治的根基、党政权责不明晰、学术权力行政化、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建议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科学的自主办学与政府管控的协调机制;完善高校顶层设计制度,划清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界限,构建分权治理模式,并引进高校外部治理力量,扩大高校的民主管理权。  相似文献   

2.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3.
大学治理的“项目制”:成效、限度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荣 《江苏高教》2014,(3):12-16
项目制的实施使得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从"单位制"时代的完全依附关系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项目制时代的资源依赖关系与策略互动关系。项目制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存在内在紧张关系,反映了项目治理与学术治理的冲突。项目制衍生了新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格局,规训了高校与教师群体的行动逻辑,产生了"项目异化"、大学组织体系扩张、教师群体内部分化、学术腐败、学术工厂化、大学发展同质化等"意外后果"。教育行政的平衡论认为,推进政府干预与学术自由的平衡是教育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向。推进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构建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诉求机制。通过重构项目制,赋予学术共同体更多的权利,避免政府对于大学治理的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大学自治理论,旨在通过大学自治的法律保障,厘清国家监督介入大学自治的范围与界限。治理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开始从法律分权向功能分权转变。在欧陆国家,以大学自治与责任相统一为旨归的评估型国家的产生,为大学法人的履责能力强化提供了更为系统的指导设计与服务保障。在英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监管型国家的兴起,诱导或倒逼着大学增强对合规风险的预防与管理,健全自我监管体系,提升良法善治能力。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汲取评估型国家与监管型国家两种国家类型的治理经验与教训,统筹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改革进路,以实现政府依法有效监管能力与高校依法有效治理能力的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5.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政府中心模式、学术自治模式以及市场导向模式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三种理想模式,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中,大学自治权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治理本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程序性自治维度和实质性自治维度的经验观测,可以衡量高等教育治理变化的程度和方向,为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治理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国际分校治理比单一国家背景下的大学治理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利益诉求.行政、市场、社会和学术四种基本外部机制的作用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据其作用于分校内部组织、财政、人事、学术和问责的不同形式,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六国国际分校在理论治理形态上主要分为三种,即政府治理与学术自治并存治理、法人化治理和创业型治理.总的来看,国际分校治理在呈现多样化治理形态的同时,也反映了逐渐强化的共同治理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分校达成有效治理的关键,是在治理自主性与应对外部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学术机制的式微构成了国际分校治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强有力保障。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关系治理系统,同时也是复合共同体、参与共同体和卓越共同体,它的教育诉求表现为:以权力为尊重服务、以合作开拓视野、以教师领导角色提升治理能力、以教学质量创建卓越文化。构建治理共同体需要整体性思维、制定战略规划、达成质量保证的共识、培育自治共治意识和形成平衡机制。治理共同体是大学有效治理的重要理念与行动。  相似文献   

9.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去年颁布的《高校自治法》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文通过对德国当今高等教育与科研的现状梳理及其相关政策的分析,对此法进行深入解读.作者认为,高校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即学术共同体,其自治的特殊性以联邦德国《基本法》所规制的"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为表征.上述三大自由是高校成员社会化的根本要素.任何以牺牲这些要素的高校自治诉求最终只能是一场泡影.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在治理理念下,要转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健全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创新高等教育评估机制,实现管办评分离,从而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利益是大学学术自治与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利益相关度与学术自治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利益相关程度决定着学术共同体的紧密程度,也决定着学术组织治理水平的高低。扩大学术治理基础,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重塑学术文化,彰显学术权力,增强利益相关程度,才会有效提高学术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2.
学术共同体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学术共同体建设能够推动高校教师学术活动从个体向群体融合。当前高校学术共同体建设面临学术研究个体化、资源分配碎片化、系统运行形式化等问题,这制约着高校教师组织化从个体向团队和圈层发展。为此应当以教师学术权力意识生产和再生产、学术系统动力和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学术自由和学术治理相结合等为基本内容,提高高校教师对学术共同体的参与度,优化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分配方式,完善学术共同体的运行模式和机制,促进高校教师组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高等教育评估监测治理机制是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监测面临着统归教育督导体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宏观制度变革。在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评估监测应完善政府分级治理,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建立专业机构跨区域运作机制,构建服务准市场机制。为应对潜在的治理失灵,高等教育评估监测应深入推进改革,规范并明晰各相关主体的治理责任,构建更加全面的责任网络。政府、高校与社会应协同发挥治理效能,共同推进高等教育评估监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定位不明确、要素耦合不足等困境,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生根易、扎根难.OBE理念涵盖能力本位、精熟学习和关注整体三个要素,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可以更好地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现实问题.因此,急需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等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融合OBE理念,通过教学共同体、产学研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动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回归社会,让社会和公民实现自我管理,也即社会自治。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机制,创新社会自治方式,实现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调查表明,中美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研究精力投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远远超过了本科教学。这种教师研究与教学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及其组织内部存在的一种"学术棘轮"效应,它是政府的质量控制和资源配置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与晋升制度、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认可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学术棘轮"效应的现实路径,不能仅仅在声言上强化教师教学的伦理责任和使命感,而是需要正视它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并针对不同主体的需要建立起一个切实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新时代国家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治理理念、治理组织、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实现治理理念现代化、组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高级过程。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治理面临机遇与挑战,亟须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质表征、制度困境和目标指向,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让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和更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20.
党组织治理能力直接决定着党的战斗力,高校党组织肩负着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任.以网格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从价值耦合、结构转型、工具融合、功能整合四维度剖析"互联网"推进高校党组织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互联网"推进高校党组织治理现代化,必须重塑互联网思维,推动网格化党建,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协同性机制,以提高高校党组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