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即生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阅读、学习、思考、表达的正中央,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课堂上,要通过注重实践、强化体验、尊重主体等途径,让学生展开学习思考、合作探究,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从而自我顿悟,轻松化错,获得知识与生命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对话的方式之一。教学对话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强调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载体实现教学主体间、教学主体与课程文本、教学主体自我对话,追求知识共享、理解双向和  相似文献   

3.
拥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积累素材、提炼语言、提升思想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丰富阅读体验。如采用诵读、鉴赏、补白等形式感知文本;通过联读比较、知人论世的形式建构文本的意义;与自我旧有知识经验、情感思想、行为判断进行对话,实现新的"自我"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对话式教学有助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的主体,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发展。"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后的一种发展趋向,主要是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对生活独特的体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为语文课堂增添活  相似文献   

5.
以阅读对话教学实践为着力点,解读当前阅读对话的无理性状态,阐述"生本理念"的内涵意蕴,强调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探寻"生本理念"下阅读对话的实践路径,运用恰如其分的策略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我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最终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6.
对话教学是当今教育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方向,其理念很好地吻合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然而当前对话教学注重形式而忽视其内在价值。指向实践活动、意义建构与人的生成的深度对话是对当前对话教学的超越,深度对话以人、事、物为出发点,以课堂、实践与反思为对话场域,实现学生的理解、运用与体验。深度对话的教学超越了纯粹的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深度与高度。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实施建议中又指出,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适时引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呢?一、在对话中感悟,激发学生的质疑力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它需要融入主体的理解,方能把潜在的文本变成现实的文本,这一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的作用在于对学生唤醒引领和提升,包括主导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以"问题"为纽带的主导与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是中职学校三大文化基础课程之一,课堂教学是教育实践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文本概念,而是重在帮助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体验情感,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从"学会"到"会学",关键在于概念创新。一、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全面开发概念创新的潜能。学习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提倡以弘扬人的  相似文献   

9.
从本质上讲,思维对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课程文本等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生成、精神沟通和心灵敞亮的过程状态.其实践形式包括师生主体与课程的思维对话、师生主体间的思维对话、个体与自我的思维对话等,本质属性涵盖民主性、依附性、生发性、层次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苏洋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9):18-26,35
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目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存在课前准备尚不充分、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弱以及课后反思难以形成学术性的知识体系等问题。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层影响因素,分别包括留学生汉语水平、学习投入、性格和年龄,任课教师和同伴群体,家庭关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高留学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体验,高校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堂准入机制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11.
日本最长执政首相安倍晋三在第二次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第二次安倍政权不仅继承了"宽松教育"时期的"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而且通过更加具体化的"资质能力"概念完善和发展了"生存力"核心素养理念,并通过建立面向社会的课程体系、提倡"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强化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等三大举...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知识论课程现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经验”论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论课程现和“经验”论课程现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问性课程是主体同性交往的经验。交往是主体间性课程的核心,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培养完整、自由的人是主体间性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福禄贝尔的经验课程是经验课程论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的思想在福禄贝尔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活动观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一脉相承的,该观念强调知识的形式是主体先天所有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过程,儿童的天性是自我活动,通过活动达到生命统一.  相似文献   

15.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切瑞霍尔姆斯分析了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4"、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当中的结构性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课程是经过权力的运作机制之后而得以确证的合理化、合法化的文本;一旦文本有机会进入到课程当中,读者"我"、学习文本、一起学习的他者之间就构成了多元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秀 《中学教育》2012,(3):5-11
在当代语文教育家中,钱理群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文教育观。他提倡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将人文精神充分渗透于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这样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钱理群逐渐将"立人"的思想应用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为精神打底"的语文目的观,"人文与开放"的语文教材观,"回归经典"的阅读教学观,"发现与对话"的写作教学观。系统分析并探讨钱理群语文教育观的内涵,积极吸取其语文教育观中先进的思想及成果,将会对推动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波 《科教导刊》2020,(2):116-117
围绕"四个回归",展开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将教书育人有机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以扎实的知识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作为育人要素和责任深入到教学之中,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将"中国梦、强国梦"的信念植入学生心中,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赵建英 《天津教育》2021,(6):141-142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尝试,凸显出生本智慧,在多维互动中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本文以该理念为研究核心,定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就该理念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契合度展开分析,发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提出的新要求,也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深度挖掘该教育理念的内涵,从音乐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角度出发,搭建一个完整的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框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