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惩罚行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施加某种影响,使儿童身体或心理产生不快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不快或痛苦的体验,使学生“不当行为”减少或消失,从而最终达到人性之完善的教育行为。当前关于惩罚的相关讨论中,基本认同惩罚在教育中的警戒与教育作用,认为适度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权力。主张惩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有条件的,惩罚应是适度与有限制的。然而由于惩罚实施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和对惩罚行为的本质缺乏深入和辩证的理解,实践中容易造成“滥用惩罚”和“谈罚色变”的倾向,使惩罚失去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和良好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3.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罚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施加的惩罚,它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不符合社会期望或教师要求的思想行为做出的一种否定,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按照社会或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要实现教育惩罚的教育功能,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中的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学习反馈 惩罚针对的是儿童违反行为规范的过错行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注意到,“惩罚也是过失的自然后果”,作为对过失或过错行为的一种反应方式,教育中人为的惩罚实际上是对自然式惩罚的替代,它与自然式惩罚一样,都是对过错行为的反馈。这种反馈一旦与经验的来源以及学习相联系,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惩罚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惩罚与奖励相对,是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中的一种教育辅助手段。与奖励不同,教育惩罚是一种消极的强化方式。多年来,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认识到了教育惩罚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惩罚不当,误入歧途。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实施教育惩罚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正确界定教育惩罚1.教育惩罚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把“惩罚”解释为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惩罚应用于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首先应划清体罚与惩罚的界限。体罚一般指教师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是封建教育的产物。“惩罚是通过使受罚者感到某种不快而改变其行为和发展的有计划的活动。”可见,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看,她对明明实施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当然...  相似文献   

9.
信息之窗     
教育要不要惩罚在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奖励一样,都是教育者常用的激励手段,目的是制止被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在教育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育过程中,有人得到表扬,有人受到惩罚,都是正常的。教师将惩罚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可非议。惩罚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的手段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性。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按照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学生应该表扬、批评、留白、护“短”多途并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教育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今天看来,批评、惩罚学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家长又是投诉又是举报,甚至“动粗”,于是教师被停职者有之,  相似文献   

11.
正确面对惩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惩罚教育就容易使人联想到“辱骂、体罚、虐待”等粗暴手段,其实这是对惩罚教育的误解。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人身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而惩罚是一种教育,是对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它的前提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目的在于使幼儿通过对自己的过失性行为的补偿而受到教育。如果说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行为的话,那么,惩罚教育对于抑制和规范人的消极行为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两种教育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一、惩罚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符。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惩罚可以帮助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规范、节制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预期的、积极的社会成员。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惩罚存在两种误区:“放弃惩罚”和“惩罚不当”。教育惩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在运用惩罚时背离了纪律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惩罚规则的疏离、教师对道德权威的感受力不足、教师节制欲望的能力过低。有效诊疗教育惩罚的问题,帮助违纪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树立合理有度的教师权威为前提、以教育违纪学生为惩罚的根本目的、以激起学生的羞愧感为情感基点裁定惩罚标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岳伟 《教育学术月刊》2001,(5):16-17,20
一、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的虚假与缺失   教育是一种生产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爱的直接生产者与传播者,更要有爱的态度、品行与能力。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师爱却往往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的虚假性。爱的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体罚与心罚。对此许多教师却振振有辞:“我惩罚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第二,占有性的“爱”。教师把学生看…  相似文献   

16.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称。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以情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惩罚,无非是施以痛苦及剥夺需要。惩罚与奖赏一样,是管理者管理行为中常用的激励手段,目的是制止被管理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肯定与鼓励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在管理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一个群体中,有人受奖、有人受罚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也是奖惩的体现。教师将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无可非议。惩罚的威慑力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能对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要与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相结合,利用团队精神充分获得学生的理解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一、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他的心灵受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