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论界认为,新时期我国电视片进步的标志,就是一批以纪实手法反映中国人生活、文化状况的纪录片的出现,给电视界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可是,就是这个被圈内人一直看好的纪录片,在现实的电视市场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况。近10年来,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前行姿态,既充满希望又步履沉重,创作生产的高潮与市场的低谷同时并存,现实的反差迫使我们关注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市场的挑战和频道专业化的冲击,中国纪录片创作在2004年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开始以整体的优势进入市场,同时民间DV制作机构,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中国纪录片在2004年不仅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还以商业化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2004年.中国的纪录片编导在与国外大师的直接交流中更新创作观念。2004年.凝聚着中国纪录片人太多的欢乐与酸辛、憧憬与梦想。  相似文献   

4.
应启明 《视听界》2008,(1):31-32
纪录片在中国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纪录片有价值但没市场,是个亏本的买卖。除非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否则中国纪录片创作难以为继。纪录片究竟有没有市场?如果有如何走?纪录片专业频道能否依赖市场得以生存、发展?当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经营和管理上海纪实频道时,这些问题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思考,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创作方面、观念方面、培育消费市场和打造高效中国纪录片市场运作平台方面,开拓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1997年7月18日一23日,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地下放映厅掀起了一股气势不小的纪录片“热”,其“热度”之高不亚于今夏厄尔尼诺带给我们的酷暑。这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掀起的热浪。全国各地数百名纪录片创作者和教育、理论界人士以及海外著名专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纪录片创作问题c短短的6天时间,轮番轰炸般上映了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哈萨克斯坦、德国、日本、法国的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作品。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名流联袂登台,向中国纪录片的同仁道出他们的心曲。美国直接电…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8.
找寻人的共性主讲:高国栋访谈:刘敬东刘:高先生,您创作的几部电视纪录片已连续拿了5个国际大奖,针对当前纪录片的热潮,想请您谈一谈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是否存在着与世界相接轨的问题?高:我认为不存在接不接轨的问题。纪录片创作与市场经济不同,它完全是一个文化范...  相似文献   

9.
由中广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2005年国际优秀纪录片观摩研讨会于8月2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46家电视台和电视制作单位的120多名纪录片的创作者、管理者、制片人、编导、总监、台长们,观摩了19部来自9个国家的不同风格的获奖作品。大家一致感到: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步伐较快,尤其是人文类纪录片创作.可以说与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相比差距不大。但自然类纪录片差距较大.这里除了资金投入方面不如欧美国家外.创作理念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融入美学,审美,丰富创作手段方面.都是我们应该向国外纪录片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侯洪  刘杰 《现代传播》2007,(1):98-100
近年来,中国当代主流纪录片的国际题材的开拓与创新,标志着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提升了主流纪录片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本文试图就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纪录片国际题材的创作与传播略做一回望与总结一是回眸近年来中国国际题材纪录片的谱系;二是关注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使命与书写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赢得过不少国际奖项和赞誉,但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本从中国纪录片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出发,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并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主题:中国纪录片与世界对话[编者按]:1995年12月中旬,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发起组织了“’95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100多人中汇聚了众多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佼佼者。本刊以“中国纪录片与世界对话”为题,对高国栋等6位曾经荣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3.
张社宁 《今传媒》2010,18(9):114-115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笔者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当前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相似文献   

14.
周林  朱振梅 《青年记者》2007,(14):123-124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视纪录片日益被观众疏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轻松活泼的娱乐秀节目和引人人胜的电视剧夺取了大块的观众市场;另一方面,对收视率广告利润的日益重视,使得当前以栏目化的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面临商业利润的压力。同时,栏目化一方面使电视纪录片获得了生存地盘,又造成了与个人创作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独立性正在受到市场化、制度化等因素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机制正在经历一次变革,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市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中国纪录片,一方面需要对以往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另一方面,纪录片又要探寻新的创作模式,去适应频道的专业化(开播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的栏目化(开办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的频道化和栏目化播出,将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一段时期内,纪录片将远离纯艺术的形态。前几年,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努力坚持个性化的创作,不仅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而且也在追求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充分个性…  相似文献   

16.
有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评委会主席,秘书长,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影视推广部主任,俄罗斯和埃及影视专员等6名国际评委参加的“2005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于2005年10月在云南丽江落下帷幕,虽然中国的7名高层评委对节目的打分和评比,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但外国评委的选片观点和他们对中国纪录片创作方式的看法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十年,是"真实"这一概念被不断解构、重构、颠覆的30年。国内学术界曾对纪录片以及真实性的界定发表过诸多言论。面对当今日趋多元融合的潮流,纪录片国际市场与国内主流产品的创作趋势似乎对学者们界定的"真实底线"表现出一种漠视。本文从哲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三种角度针对纪录片新时期表现出来的创作现象进行深度诠释。  相似文献   

18.
田进 《传媒》2016,(2):8-10
我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有着深厚的渊源.记得在2003年,我同原国家广电总局的同事有幸参与了这个纪录片节(当时叫广州纪录片大会)的策划与创办,亦见证了它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经过13年的品牌积淀,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成为中国纪录片人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碰撞思维、交流创意、探索艺术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办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相似文献   

19.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主题类纪录片的创作,历来是电视创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纪录片如何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如何将重大时政题材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本文以反映老英雄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本色》为例,探讨了主题类纪录片国际化表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