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双元制"大学为例,对工业4.0背景下的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究。简单介绍了德国人才培养体系和工业4.0,简述了工业4.0带给德国工业企业界的影响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双元制"大学这种新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形式为例探究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多角度地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旨在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的战场看似在中国,但核心技术和战略顶层设计的战争却演变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4.0"。同德国相同,美国将重振制造业作为近年最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区别德国的硬制造,更侧重软件和互联网等"软"服务。  相似文献   

3.
浅析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德国"批发贸易与国际贸易营销员"课程方案的分析,阐述了德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教育职业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之特色。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把摆脱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努力的目标,但前期和后期的外交战略不同.施特雷泽曼之前的各届政府视修改和约为德国复兴的前提,采取了"拒约"或消极"履约"的政策;施特雷泽曼政府则认为,只有复兴德国,增强德国实力,才能修改和约,因而,采取了以"履约"为幌子而实为"修约"的迂回战略.这种外交战略的转变终使德国恢复了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德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新调控模式"为核心的治理理念和以"目标合约"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传统"国家化"、"管制化"治理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去管制化"的元素。本文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归纳了德国高等教育"新调控模式""去管制化"的三大特点,即法律规范的"去国家化"、财政拨款的"绩效化"和行政管理的"去中心化"。这三大特点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转型的新趋势,反映了德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专业设置"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德国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我国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院校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国外职业教育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介绍其进行本土化的实践探索,提出深化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建设的教育模式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笔者通过考察德国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法",详细介绍了德国项目教学法的做法;结合机电教育中的实效性形势,根据切身教学经验,以智能程控电动机器人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德国"项目教学法"移植做法,以及我国职业教育中引进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博洛尼亚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的德国高等教育以三级学位体系为基础。在"博洛尼亚进程"实施的过去10年中,德国高等教育课程逐渐现代化,也更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分的获得主要依据学习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国际流动,系统的质量保障始终贯穿整个进程之中。本文介绍了德国进程改革的一些关键因素,并通过"博洛尼亚进程"的拥护者与批评者的各自立场,分析了由进程改革而引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1.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 德国的整个国民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而职教的重点又在中等职业教育.其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其贡献大,而被当作战后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轨制职业教育"著称,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纳粹"精英们"的意识形态理想中,妇女是作为"民族母亲"这一传统身份而存在的.但当面临夺取"生存空间"这一更为迫切的反现代主义的现实需求时,纳粹政权实施了战时妇女就业动员政策.虽然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那些就业妇女却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纳粹政权正是利用这些现代性工具来实现其现代主义目标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德国在一战后地位的认识,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出于对德国的钦佩和法西斯的好感,使南京政府聘请了大量的德国顾问来训练中国军队,中德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但是由于中德交往的矛盾性,德国最终选择日本作为它的政治盟友,中德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13.
纳粹党的夺权道路成为了近代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分析一战后列强强加给德国人民的《凡尔赛和约》和经济危机给德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纳粹党同德国广大下层民众、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早期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纳粹党,如何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通过各种欺骗性的宣传,最终骗取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在德国夺取了全国的统治大权,确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相似文献   

14.
施莱彻尔在希特勒上台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他的引荐,希特勒得以接近德国掌权阶层;由于他的帮助,纳粹党摆脱了受歧视的窘况。这就提高了希特勒及其政党的地位,壮大了希特勒及其政党的实力,膨胀了希特勒执掌全部权力的野心,使希特勒在夺权活动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德国独特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背离、并带有普鲁士的“铁血”色彩等特点;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特点对其国民性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德意志民族至上论和种族优越论的出笼,崇尚权威的传统使德意志民族比较容易接受独裁和专制统治,军国主义的传统扩大至整个德国;而其国民性又是导致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因素。所以纳粹法西斯的灾难是历史的错误而非个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从而使西方基督教世界反对犹太人的行动达到高峰。不过,此种行动也并非偶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直到现代的漫长过程,只是到了德国纳粹对德国实行统治、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达到空前规模。  相似文献   

17.
The Nazis justified their attempt to exterminate the Jews by claiming that they were only defending themselves against Jewish plans to destroy Germany and its population. I show how the Nazis used the same the same words to discuss both claims, and how they argued that just as the Jews were serious about exterminating Germany, they were equally serious about exterminating the Jews. Since the argument for annihilating the Jews was hard to make in the mass media, the Nazis put it most strongly in word-of-mouth propaganda using speakers and public meetings.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东欧文学研究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处于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各方面的发展受到压抑和控制,难以有所作为,因此也自然不被人们重视;二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些研究者认为东欧文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事业。因此,在老一辈的研究者们由于年事已高自然退出以后,年轻一代的学者主动选择这一专业的人甚少,造成东欧小语种人才的缺乏。其实这一工作对于我们不仅重要,而且大有可为,因为它是一件极富有挑战性和建设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
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