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异质文化背景中的受众对武术认知与认同是实现传播者价值期待的重要前提.针对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失真和文化误读等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引入“文化折扣”的解释概念和解释视角.分析认为,武术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编解码方式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未能突出重点等.针对原因提出词语置换;构建话语权力;整合传播途径以及确立重点传播内容等规避文化折扣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快播"案是一起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营运者作为犯罪主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任网站内淫秽视频大量传播并提供缓存服务的网络色情案,表现出色情文化的腐蚀性、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手段的智能化、传播渠道的重要性等特点。网络色情是色情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色情犯罪则是基于这种文化冲突背景而产生,受众对色情文化的消费带来的丰厚利润和网络监管的松懈等原因又使得这类犯罪得到发展。因此,"快播"案等网络色情的犯罪预防需要从加强文化教育、增加违法成本、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要靠语言延续,而俗语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浓的文化色彩。中韩两国关于龙和蛇的俗语很多,但其中反映出的龙和蛇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韩两国龙蛇文化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中韩两国龙和蛇俗语的象征意义,找出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正确处理“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往往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了“我”如何与“他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出了跨文化传播应从主体性过渡到主体间性,进而过渡到“互惠性理解”,从而真正处理好“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针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女留学生进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第二课堂传播为案例,以社会学意义上以戈夫曼(Goffman)为起始、经传播学领域发展形成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展开,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基于框架理论,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传者框架和受众框架,用框架分析法探讨研究中高校第二课堂的传播效果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可通过优化传播策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传播的几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以伯克认同理论为视角,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现存问题与应选路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力、话语权、影响力不强,其表现和原因在于地区差异与冲突、传播乏力与失语、文化自戕与误读。其路径在于,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机遇,建构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创新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培育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7.
“距离说”作为源自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距离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其被接受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距离说”的引入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应.它作为一条线索,隐约贯穿了王国维、朱光潜、周作人等人的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碎片化传播体现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具有传播者碎片化、内容碎片化、传播效果碎片化的三大特征,具有排他性和破坏性,对社会具有较大杀伤性。碎片化传播阶段大致分为碎片化制造期和碎片化消解期。主流媒体应在碎片化传播的初始阶段主动干预,抑制碎片化传播,减小碎片化传播带来的危害,以达到消解分歧、凝聚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犯罪核心环节是"淫秽信息的传播",可以纳入传播学视野予以解析。传播淫秽物品罪属犯罪形态的传播现象,它的传播要素均显示了与正常传播迥异的特征,如传者身份的隐匿性,动机的恶意性,内容的诲淫性,道德的腐蚀性,价值的缺失性,媒介的微缩性与在线化,受众动机的深层性等特点。因为它是隐秘状态的传播,因此对谁是受众、受众接触淫秽色情与其可能产生畸形性行为、性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有许多难点,一般认为,通过模仿效应、脱敏效应和引动效应等消极的传播机制而产生社会危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蔓延对性道德的销蚀及性观念的蜕变,娱乐化大潮席卷下的大众传媒"性话语"对现实的误读及对受众的误导,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等都可能为淫秽色情信息提供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作品传入日本长逾300年。大部分作品被翻译、出版,部分作品被改写为"戏作小说"。李渔作品在日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日本民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李渔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使之获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扎根于日本文化。李渔作品在日本的传播经验为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试论武术产生的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武术产生于中国明代以前,甚至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时期。根据“武术”的真正含义,分析了从“武艺”到“武术”的发展过程和从“技击’到“套路”的形成过程,同时观照了外国的类似情况,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武术产生于明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享运动"思想为依托,论述了分享武术运动在我国全民健身发展中的优势及武术增强"举国体质"的作用,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武术与其它技击术的比较中,认为合一是武术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之上的。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形神合一、练养合一、武艺合一、德艺合一、武道合一几个方面,而且它们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武术中的“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气论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试图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武术运动中的气论加以解释,阐明气论在武术中的应用,及气与武术之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学—指导”模式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出该方法在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比传统的“示范—模仿”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教学中运用“自学—指导”法能为推进体院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武术运动和民族传统化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已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有机成分,而不再是过去狭义的“开德”。新的历史时期,武术社会里更加需要“武德”,但提高武德修养与思想政治,品德,纪委,法制及武术教育紧密相关,而不单一地存在于专门的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发展理论和文化自觉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入奥”的目标追求,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中国武术追求“体育化”和“竞技化”的发展,导致了“神秘”的中国武术由于单一化的“体育目标”追求而变得直白和裸露,缺少了文化的神秘性.进而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提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武术发展的“中国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武术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一种文化后, 对武术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武术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运动,更多的是 一种文化的存在,是整体意义上的武术。武术运动,只是一种体育理念下的竞技体 育竞赛的武术形式,技术层面的关注和追求更多于文化层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武术中“德”的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对“道”的实现从教学风格特点分析,建议武术中“德”的实现应借鉴“道”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武德的培养,使人们在道德观念日渐模糊的现代社会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和发挥武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