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数据正态化处理的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都是以某一时间段期刊发表的单篇论文被引次数为基础数据进行测算的,由于基础数据的非正态分布性,必然造成测算结果失真。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基础数据正态化处理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构想,以期能够全面、客观、动态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以人力视角看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从人力视角阐述了学术导向、学术水平、学术标准与规范、学术把关等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背景下,学术质量作为科技期刊核心价值地位没有变,科技期刊应当注重学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防范.科技期刊需要重视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彻查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编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英  赵艳静  赵阳 《编辑学报》2011,23(3):231-232
针对不良学术道德行为在科技期刊中的表现,以天津大学期刊中心的实践提出了彻查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编辑策略。对于科技论文首先利用CNKI、CrossCheck剽窃检测器检测,然后寻找线索利用网络数据库查询。为弥补剽窃检测器和数据库查询的不足,还需进行网络深度排查。对检测结果,编辑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学术研究中的风险和前置审查这一学术出版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AIGC技术飞速发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势不可当,但AIGC生成内容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在学术研究中使用存在重要风险,包括来源不可溯且准确性存疑、重要事实信息可信度存疑、内容创新性存疑等。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本文首次提出了前置审查的应对策略,包括更新作者反学术不端承诺、在常规查重外使用自动化工具检查辨识AIGC、对成果中重要观点的来源进行核查、对学术成果所依据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进行核查等。前置审查与学术出版常规操作相衔接,将有效规避AIGC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保证学术出版不因AIGC的应用而降低质量甚或造假等学术不端。  相似文献   

6.
潘华 《编辑学报》2016,28(4):338-340
对科技期刊论文中图片的抄袭和篡改问题进行研究,从图片属性分析、源码分析和利用JPEGsnoop软件鉴定等方面,提出图片篡改的识别方法,为科技期刊在论文收录时,能准确判断图片是否被刻意篡改或抄袭,以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7.
李晶  张嵘 《编辑学报》2016,28(5):460-462
作为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研究生,其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并且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的特点.在2个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的基础上,调查与探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认知情况,并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如何做好学术专刊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学术专刊的出版现状,结合多年出版学术专刊实践,提出办好学术专刊的策略及应采取的措施,为科技期刊出版高水平专刊提供参考,旨在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进一步推进其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赵丽莹  张宏 《编辑学报》2012,24(6):529-531
为了维护和促进学术诚信,对科技学术出版中的灰色不端行为进行研究。在界定"灰色不端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一篇论文标注多项基金、论文署名不实、腊肠论文、操纵数据等4种灰色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危害,提出供科技期刊编辑参考的防范措施。认为科技期刊需要不断了解变化的和新出现的学术行为规范,判断性地思考和使用这些规范来应对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期刊学术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宇文 《编辑学报》2009,21(3):193-194
在提出科技期刊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追求的基础上,分析科技期刊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冲突,并提出了协调科技期刊学术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艳妮  周春兰 《编辑学报》2015,27(4):361-362
以《护理学报》为例,总结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过程中对学术不端论文的识别.对于“枪手”论文,可从与作者电话沟通中识别,从审稿费汇款信息识别,从网站投稿注册信息识别,以及从作者所在科室与论文研究方向吻合度识别;对于篡改或伪造数据论文,可通过仔细审查文章数据,分析数据与所得统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漏洞或矛盾之处,若有质疑则要求作者提供数据输入统计软件的原始表格及统计软件所导出的原始分析结果;对于抄袭中文论文者,可通过多个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软件结合Baidu、Google等网络平台进行多重检测;对抄袭外文论文者,可通过论文的语言表达、与作者交流等途径识别.  相似文献   

12.
吕冬梅  陈玲  李禾  丁广治 《编辑学报》2022,34(2):198-200
为研究科技期刊学术论文通过微信推广的方式与效果,通过统计2020年《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上学术论文微信推广数据,分析相关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数据,探索科技期刊推广学术论文并尽量实现最大传播效率应注意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公众号对纸媒文章,尤其是全年24期封面推荐论文以及学术专题的微信推送数据效益较高,提示科技期刊选择微信公众号进行学术论文推广时注意符合平台的传播特点——紧跟行业热点、选择头条推送、优化标题及内容等,从而制作出有趣、有料的学术论文推广文案,推动期刊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科技论文外流的特点、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各单位制定的科研评价政策,其主要依据为SCI论文及影响因子.在此科研评价导向的作用下,67.59%的作者选择国外期刊投稿,16.39%选择国内中文刊,仅有0.3%选择国内英文刊,导致国内期刊优秀稿源匮乏.认为端正科研导向、创办具有国际知名的英文刊是抑制优秀稿源外流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武晖  孟超  师琅  徐杰 《编辑学报》2020,32(3):295-298, 302
目前还没有合适的自动检测方法来识别图表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靠人工判断。通过收集、梳理图片学术不端的类型,借助实例论述拉伸变形和局部修剪、移位和截取、旋转和裁剪、重复使用等图表学术不端的鉴别方法。运用OSID工具包中的语音录制和上传研究佐证材料等识别科技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实践结果表明,这2种检测方法能够防范科技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5.
AMLC检测结果之《著作权法》与科研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锋 《编辑学报》2012,24(3):219-221
使用AMLC为检测工具,检测国内某医学期刊2011年第1~4期所发表的139篇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检出可疑对象21篇,发现合法发表6篇(4.3%),存在学术不端15篇(10.8%)。并据此进行著作权分析和科研道德分析。指出AMLC的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问题。提出大力推广应用AMLC,从编辑出版各环节防范学术不端的同时,应科学分析AMLC的检测结果,对"假阳性"结果应加以剔除,同时应加强科研道德教化和《著作权法》的普及教育,加强立法,坚决打击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出现明显向SCI等数据库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的现象。本文探究了这种流向的原因,指出发表论文的客观要求、科研人员的自利性因素、科研评价的导向与推动、科研人员的投稿偏好性等是影响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有效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客观分析科研人员自利性因素,制定学术道德的相应规范、提高期刊质量和完善学术出版规范是吸引高质量论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程路丽 《编辑学报》2019,31(3):328-330
以探索国际约稿实施策略,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提供参考为目标,从《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实际经验出发,总结国际约稿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认为依靠主编和编委,开发期刊所属科研单位学术资源,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同国际组织、学会开展合作,维护已有国际专家资源是进行国际约稿的主要方法。在约稿过程中,应平衡国内外稿件量,关注约稿对象情况,加强稿件质量控制,做好服务工作,注重宣传推广。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约稿有助于期刊国际化和影响力的提升,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合理利用学术资源,灵活运用约稿方法,提高国际约稿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医学论文中科研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厉建强 《编辑学报》2001,13(4):241-242
为了提高医学论文的科学性,对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科研设计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科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可比性差或无可比性、缺乏对照、自身对照设计时无平行组及样本缺乏代表性等。这应引起广大作者及编审人员的高度重视,以提高论文的科研设计水平和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9.
蒋晓  杨锐  张凌之  田江 《编辑学报》2021,(6):652-656
以2011—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投稿论文基于AMLC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文字复制比、作者信息、文章信息等进行特征分析和讨论。统计结果显示,疑似学术不端的论文占10年总投稿论文的11.7%,且10年来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读研究生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是学术不端的高发人群;学术不端行为以剽窃文字表述为主,第一作者本人或者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是其主要来源,通常不加引注。由此得出:1)文字复制不再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显著特征,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多样化,对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作用有限;2)缺乏针对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3)高校科研诚信和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因此,编辑部可分类型依托期刊协会统一制定明晰透明的学术不端判定标准、处置流程和内控制度,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基础,加强发文要求和编辑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应对学术不端,共建科研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 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