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现代化讨论中,大多数学者认同了以社会主义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之相伴随的文化讨论又在"西化"、"本位文化"的争论中形成了"中国化"的命题。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性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使之与中国社会发展相贯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由于众多重大事件,近年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极为频繁,其中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之对比讨论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中西文学作品中以"歧路"与"穷途"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对比相关作品,有助于考察中国历史上集体与个人主义之间的消长,并进而反思历史,总结近年中国在中西交流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问题是两岸文论界近一二十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整体观照中国大陆文论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历史,讨论其成为言说百年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了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部分。台湾学界引入"现代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多元文化下的"现代性"呈现出内涵日渐丰富和复杂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并由此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两岸文论的"现代性"论述有着关注的共同问题,台湾则在殖民现代性问题、重层现代性、现代性与原住民论述的兴起等问题上显出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姓名是中国文化所寄予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翻译趋于文化转向和"权力关系"转向的背景下,中国姓名的英译也受到"权力关系"效应的影响。以当前网络热烈讨论的"赵C"与"中国女排运动服上的姓名英译"两则事例为启示,从权力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姓名英译规范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姓名英译在建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应保留本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5.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翻译一般要求对两种文化都精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中出现了一批时代感很强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词语,将这些词语翻译成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英语"的痕迹。鉴于此,本论题从时代需求的视角,结合"中国英语"的定位,并以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的分析作为支撑,讨论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在关注重心上,这些讨论经历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移,而在提问方式上则从"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实践)"转向"教育理论如何走向实践"、从"如何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转向"教育实践者如何建构理论"。在梳理有关上述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认为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凸显"专业视野",走向"实践分析",关注"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汉语的"语法"概念及术语的起源和流变。从中国的语言研究史看,中国传统的"语法"概念是广义的。它不等于单纯的"词法"加"句法",还包括"章法"和"篇法"。汉语"语法"概念的狭义化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孟子义利观新解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作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许多观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孟子"义利之辨"的新意略作讨论。孟子在"义利之辨"问题上的新意首先和突出地表现在,他把义利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名辩举隅     
名与辩的讨论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衰落于秦统一六国。运用归纳列举的方法,分析儒家、名家和墨家名与辩的思想。孔子的"正名"说开启并推动了先秦时期的名实关系大讨论,其开创意义不容忽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唯谓"之说,已经使名实问题的讨论从服务于政治需求的"正名"说中分离出来,走向了"专决于名"的抽象研究,其学术思想,不失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荀子重"辩",但荀子的辩并不是争胜的论辩,而是教化礼义的谈说之术;墨子倡导并研究"谈辩",后期墨家形成了墨家独到之辩学,对"辩"进行了首次界定及功用的全面概括。名学与辩学具有表述和论证方法方面的内容。对此了解,既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重智一面的继承与弘扬,也对今日生活中论说、交际与求知的成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尚简"作为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之一,历代文论家都做了极为深刻精彩的阐发。刘勰《文心雕龙》从多个方面强调了这一特征的重要性,其中物色篇、风骨篇、隐秀篇更是较全面的集中讨论"尚简"的思想。这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柘兰 《文教资料》2012,(14):53-56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亮 《考试周刊》2012,(25):76-77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参照,根据中餐菜名的三种主要命名方式具体讨论了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虎妈式"教育再次掀起中西教育观念差异的大讨论,甚至一度成为不少人倍加推崇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中国独生子女一代颇受诟病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方式而言,"虎妈式"教育似乎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细细思量,尤其回望并体味自身的成长和受教育经历,对其便多了几分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网络》2011,(2):58-60
"2011戴尔高效数据中心论坛"在北邮举行1月7日,"2011戴尔高效数据中心论坛"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这次论坛由戴尔公司主办,中国教育网络杂志承办。来自北京各大高校信息化部门的领导、技术骨干以及戴尔公司的代表齐聚一堂,以报告演讲和圆桌自由讨论的方式共同分享了建设高效数据中心以及云架构的工作经验,同时对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以及未来数据中心所要面临的挑战进行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太一"进行了天文学方面的考察,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认了"太一"所对应的具体星象,其年代为公元前7 627年或公元前8 292年前后,而一万年前的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是"太一"的具体证据。并讨论了"太一"星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冯卫沙 《考试周刊》2010,(48):235-235
老子的《道德经》文笔洗练、言简意赅,立意高远、哲理深刻,虽寥寥五千余言,却涉及到诸多领域的思想内容。老子养生学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养生文化的影响深刻。《道德经》虽不是一部养生书,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本文主要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以啬养生"和"以静养生"四个方面讨论老子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混合式学习能够整合课堂面授学习方式与在线学习方式的优势,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未来挑战和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而风险较低的策略。以北京大学一门通选课作为研究案例,针对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学生网上讨论的成效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中的网上讨论确实可以为教学提供帮助,总体来看,学生在"知识"和"理解"这两个低阶思维能力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高,而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讨论话题设置"和"个体对网上讨论的态度"是影响网上讨论成效的最显著因素,"对讨论的激励机制"对网上讨论成效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熊璐 《文教资料》2011,(9):123-124
中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促成了两者在教育思想上的区别。西方文化中关于如何锤炼人性的讨论由来已久,把人的教育中理性和感性的作用分裂开来,两者泾渭分明。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和合"精神,这一特点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