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逐步缓解和消除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主导扶贫开发战略的双重力量推动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贫困人口也取得了较大幅度的递减。随着国家反贫困措施的逐步深入推进,农村贫困的特征、类型和发展趋势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认清这一基本形势,逐步调整我国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最终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和促进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又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这更有利于现阶段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我国一直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文章主要从劳动力素质、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经济结构等方面对新时期农村贫困原因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郭祥远 《天中学刊》2012,27(3):70-72
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体能力和水平差异等原因的存在,伴随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数量以及贫困程度日益加大,部分贫困生陷入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和学业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解决贫困生问题,必须加大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立社会扶持系统,健全贫困生人格。  相似文献   

4.
所谓贫困,一般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拥有和消费的匾乏。贫困还具有非经济含义。在当代,贫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日益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贫困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制度原因、个体原因等。贫困现象的存在,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它严重妨碍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正常实现,限制了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机会的把握。消除贫困是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任重而道远。除了制度安排等层面上的努力之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为消除贫困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潜在着新的矛盾和难题。  相似文献   

5.
正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贫困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当政者施政的一个重要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使得上亿的人民脱离了贫困,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东部跟西部之间、城市跟农村之间的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大量来自边远地区、农村和城市下岗人员家庭等低收入群体的学生进入了各大城市大学的校园,使得贫困学生的数  相似文献   

6.
收入的贫困源于权利的贫困,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要求赋予贫困群体公平参与经济活动并分享其成果的机会。旅游业切合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是扶贫的重要途径。偏远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在政府和企业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贫困群体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合理收益的愿景。为此,在企业投资旅游开发的前后阶段,地方政府都应以"旅游扶贫"为目标,引导、支持贫困群体投入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积极地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在解决他们权利贫困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和长期存在,产生了一系列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承德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地区。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德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新途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帐较多,全市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8.
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正确评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历史意义是一项重大历史课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剧烈变动给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超越个人利益、阶层利益的局限,站在时代的、历史的、发展的、民族振兴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最终可以发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不仅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而且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世界各个国家都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有效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经济运行方式,但单纯依靠自发的市场经济却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和干预,这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贫困地区也不例外。利用对云南昭通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调查资料,分析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的关系。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从总体上改善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生率、缓解人文贫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村生态贫困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贫困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之一,包括发达国家。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际。贫困的人数也在大幅度减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贫困的概念也必须重新定义,以达到为了社会公正的目的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本文试图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来阐释这一现象,并通过中英两国社会的历史比较来澄清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续拉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这种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类别四个方面。如果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教育支出、人均财政支出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两组经济发展指标和教育投入指标来考察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和教育发展,就会发现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拉得更大更快。由于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导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缩小教育差距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领域必须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期以来,城市贫困随着城市化过程快速发展,形成了"新城市贫困"现象.这一社会问题已不能仅仅归咎于行政失败或制度性后果,而是有其结构性的成因,与城市化过程、城市格局变迁,以及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形态等有着更为深层的联系.城市贫困的结构性现象提示我们,常规性的治理方式难以使之根本改观,我们需要更为积极的、坚韧的和创新的政策思路,长期应对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当今尚未解决的一道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困现象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反贫困的任务也变得更加复杂化。为了对贫困问题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最终解决贫困问题,理论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视角及重点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透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流。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深入 ,城市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因此 ,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城市贫民的生活现状和特点着手 ,分析其致贫原因 ,得出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是转型时期出现的暂时现象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绝对的城市贫困最终将消失  相似文献   

16.
城市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之后,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着手,分析了城市贫困群体致贫的个人因素,指出了该群体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以此提出了加强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几点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自然条件恶劣及经济制度不完善等,造成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构建和谐社会,把消除贫困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目标,通过经济增长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帮助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竞争型弱势化"现象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非竞争型弱势化"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贫困"问题。权利"贫困"决定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加剧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从而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对立和冲突,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必须适时进行社会的改革,使社会弱势群体更多获得生存、发展、医...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制约、心理贫困的影响、综合素质的局限、人际交往的贫乏、社会资源的稀少,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道路更加艰难,容易形成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高校要从课程建设、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经费支持、信息畅通等多方面为贫困生创造就业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