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传统意象、意境的传承能体现的是现代诗与古典诗歌在审美上的本质联系。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以古典诗歌艺术为参照,探讨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意境方面的传承关系,解析郑愁予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本文试图从王维的具体作品入手,对他诗歌中山意象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精当的归纳与分析,对王雏诗歌山水意象的生成原由和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发。进而指出王维创造山水意象伴随着强烈的生命律动,这与诗人以澄明清澈的心灵观照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福俊 《职大学报》2004,(1):108-110
本文多维度地诠释了岑参诗歌奇的审美特征。认为好奇写奇是构成其诗新奇的基本因素。具体表现为:内容上写奇景、记奇事、抒奇情;艺术上呈现出奇思妙想、意象独造、巧构佳境以及造语奇警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的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注重于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诗人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显现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精心于诗歌意象的创造,使其诗具有高度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大诗人之列。通过立意选象,其高峻的人格和洒落的胸怀也得以完美的彰显。酒的意象在陶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展示了诗人生活的全部底蕴,以及对生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9.
神秘的梦感进入诗歌审美领域之后 ,必然地会凝结为诗歌意象以及特殊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相思梦模式、理想梦模式和南柯梦模式。这些抒情模式的运用 ,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 ,同时也赋予梦文化以永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意象”在不同的艺术范畴有特定的所指,关于它的意义应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地说“意象”有两种指向:一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即imagery。这是留存于创作者或鉴赏者心中而不能直接诉诸视觉等器官的印象或幻象,有时又称之为表象,属于想象思维的一种类型。二是艺术方法以及由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类型——意象艺术。从审美心理角度说,它是心与物的同一,从文本的审美特征言,它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意象不同于心理学上的imagery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意象也不同于象征(symbol).意象的创造和鉴赏方式是内向型、接近式的联想:象征的创造和方式属于外向型、相似的联想。这是他们作为符号功能的具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含义深远,简洁干练,在提供无尽信息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里体验。而独特的语言组合加强了这一印象。《秋思》与《在巴黎地铁站》两首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唯美的意象,中文诗歌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英诗的直觉性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暗示来识读生活、描摹生活、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诗歌意象意境的多义与朦胧。李商隐生活时代的灰暗,让他在尴尬中不断追求自我,探索诗歌的真谛,诞生出延绵不绝的艺术创造力,并使诗人常用病态的手法来绘画一幅幅诗歌景象。  相似文献   

14.
"绿裙子"意象是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绿裙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拥有特定的审美内涵,在小说中创造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本文从"绿裙子"视觉审美之"象"、"绿裙子"多元性释"意"、"绿裙子"构筑悲剧化审美情境三方面来对"绿裙子"意象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走进门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翻译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诗歌意象,源于各种语言,其文化不一,导致诗歌翻译中意象翻译备受关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枫桥夜泊》为例,首先分析其译文在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象空缺问题。然后基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对王维的评价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一位普通诗人的看法,其评价折射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典雅平和的王维诗歌是代宗眼里的新经典。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王维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在盛唐诗人中,只有王维才最符合封建帝王及其政权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7.
雪潇以言说的激情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日常生活"意象系统,又自觉地维护着诗意的言说方式及其言语世界.在文学教育偏重于"史"而逊于文章性情的接受语境中,他通过语言变形、比喻生发、理论阐释等多种方式,探寻诗歌行为与读者接受之间的"交往通道",并藉由读者对"梨花体"诗歌的误读现象,寻求大众与接受、诗题与诗行等关系的"意义空间",从而以退守的方式显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审美"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中写“树”诗以及一些“树”的意象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不同时期“树”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指出了它们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新的特质,呼吁建构一套能解决中国现代诗歌实际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耶律楚材诗歌研究的欠缺,从楚材的历史定位入手,进而全面考察其诗学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终揭示其诗歌的特质所在。耶律楚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着特殊经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倡形式与内容并重,不拘门限、多元继承。诗歌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以及民族观和战争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自然灵活的诗歌语言,高洁素朴的意象群落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耶律楚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糅合状态,反映在诗歌里,就表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交融的独特性质。其诗歌的特点对元代文坛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