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但也不妨有所借鉴。有人埋怨说,我们报纸的版页不过是人家的零头,而我们的编辑部门人手却比人家多出好多,可见我们的编辑工作效率之低。我觉得,这样比未免太简单;光打编辑的板  相似文献   

2.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3.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4.
听一位新闻函授学员说:他很喜爱写作,也很想请教于编辑老师,但又怕人讥讽自己是“班门弄斧”,不改登门。“班门弄斧”,原是喻人不自量,在行家面前炫耀本领。依我看,一个渴求进步者,还真得有点“弄斧”到“班门”精神不可。试想,哪一位名人、学者、专家,不是  相似文献   

5.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6.
我不反对编辑给作者改稿。 我觉得作为杂志或副刊的编辑,对采用的稿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修改是必要的。应该说改稿也是编辑的一门“基本功”。这里说的是自己将作者稿子改坏了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工作中,对待“改”还是“不改”,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该改的地方改得正确。喜欢改,习惯改,或改得多,并不表明就是一个称职的编辑;相反地,“慎改”、“不滥改”,才是一个成熟编辑应有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关于“不改不成篇”的思考许淳熙1改稿的矛盾凡出版界同仁,都知道“无错不成书”这句话,笔者近日见到由之引出且可与之匹配的另一句话——“不改不成篇”。其意是说编辑们总喜欢把作者的稿子改来改去,似乎成了一种职业习惯,不改动稿子就不能发排,就无以显示出编辑的...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失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面对千差万异的作品和作者 ,从事着严格的科学性和独到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工作中的闪失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编辑得当与失当在编辑活动中并存 :有编辑得当的惬意 ,也会有编辑失当的遗憾。据报载“赵兰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曾经历了一番磨难 :书稿先是被一家出版社拿去 ,不料编辑左删右改 ,被弄得不像样子。余秋雨赶快追回 ,伤心至极。……”(见《报刊文摘》1997年1月2日)另 ,潘知常在《学术月刊》2000年第5期50页注解中特别指出了他的《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一文原标题发表时被编辑改…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1.
某师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个小品,一家杂志拟刊用。编辑去电话与这位主任商量:可否将其中一个地方改改。这位主任接到电话提出,如果不改,也许效果更好。那位编辑听完主任的理由,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末尾还叮嘱这位主任,希望以后多写独具特色的东西,多提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编辑喜欢,读者喜欢,部队需要。由此联想到时下有些新闻报道人员,绝对“尊重”编辑意见,对编辑的话只会“是!是!”“好!好!”,没有一星半点异议。只要编辑编稿,换上啥例子都行,怎么改都可以,那怕面目全非,只要作者是自己的名字就行,以致所“写…  相似文献   

12.
“投稿派”     
叶圣陶老先生说自己是个“投稿派”,他不轻易答应编辑的约稿,有了合适的稿件却会主动给你送上门来。有次我随丁景唐先生一起,专程到他府上拜访,请他就三十年代的新文学写篇东西,他连连拱手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恳请,他还是婉言推辞:“我可以考虑考虑,但不能接受约稿。”直到送我们出门时,叶老还风趣地说:“我可是一个铜板也不欠呵!要是答应下  相似文献   

13.
大约是受时风影响的缘故吧,近年来,新闻界有些同仁,那脑瓜儿也“开窍”多了。要不然,怎么会干这“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呢? 编辑历来有“为他人做嫁衣”的尊称。整日辛辛苦苦地编呀、改呀,甘当无名英雄。因此,在三百六十行中,编辑历来是受人尊做的。然而,有个别编辑却不让人尊敬。他当“裁缝”又不甘愿做“嫁衣”,一拿到“质地”较好的“料子”,就想干那“嫁衣”上打“补丁”的绝活儿:你原来的结构是一、二、三……,我就改它为A、B、C……;你说是“土豆、牛肉,加咖啡好。”我就改为“牛肉、土豆,加咖啡妙”。如此这般“加工”一番,使作品“旧貌”换了“新颜”,那么作为“合作者”的编辑,署个名儿也  相似文献   

14.
在1月25日的《北京日报》上 ,读到一篇报道 :《川大有个“张博士”》。报道说 ,这位“张博士”32岁时 ,辞掉工作 ,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旁听生”,至今已经17个春秋。他没有学籍 ,没有生活来源 ,生活极度困窘 ,却痴心不改 ,仍在继续“拚搏”着。在编后语中 ,编辑说“张博士”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学问观、择业观“自有其偏狭片面甚至荒唐的一面” ,随后笔锋一转 ,大谈起他的“令人尊敬”和“难能可贵” ,那就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对理想的执著不摇”。编者肯定了“张博士”的“只要有书读 ,有梦想的支撑 ,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过下去”…  相似文献   

15.
就可能性而言,只要校样下过厂(实际上被打开过文件),就意味着即使排版厂只改动哪怕一个字,也存在全稿不知在何处被“改黑”的隐患。于是,编辑“对红”这种几十年延续下来的简单有效的做法将从编辑手册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下过厂的校样都必须进行全稿通读;即使改一个字,也需重新进行通读,否则谁能保证不被“改黑”?  相似文献   

16.
文人要相助     
某报有位作者,后来调到他经常投稿的这家报社当了总编辑。他对下属说:“我写的稿子,你们应该同以往一样,该删的删,该改的改。我当了总编辑,水平不会一下子就提高到用不着删改的程度。”语气谦逊、诚恳、感人。“文人相轻”是应当摒弃的陋习,“文人相助”是值得提倡的新风,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党的宣传事业,也有益于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然而,“文人相助”不是容易的事。自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一处世哲学渗入到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头脑后,有的编辑不管来稿新闻  相似文献   

17.
一字不改     
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我还在岗的时候,一个什么会上,有的同志谈及某获奖稿件,辑一字没改,奖励依然有份,有同志说道:一字不改也是好编辑."我赞同这样的看法.面对一篇稿子,辑改与不改,完全从稿件实际出发,改自然要改,根本无须改动,改就是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的"无为而治".原本无须改动的稿件,改的结果是要么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话,成那样说,么是将没有毛病的地方改出毛病来.总而言之.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中的"瞎折腾".上述获奖稿件之所以获奖,编者而言,一者慧眼识稿;一者没有改动.倘或改动,不是还能够获奖就难说了.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正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9.
《出版广角》的记者约我谈谈图书编辑工作经验,虽然在出版社呆了二十年,一时却不知从何谈起。琢磨了好一阵,写了如下一些零碎文字,算是“交差”罢。一、可改可不改的内容、文字一律不改,可删可不删的内容、文字一律删去可改可不改,就是说,不改无碍于事,改了也并不会增色,可能还改得更差,何必劳你大驾动手动脑呢。可删可不可删的内容、文字,删了不但无伤原作,反而更为精简,不删则徒使篇幅拉长而已。某些编辑总喜欢在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作些改动,说得不客气一点,恐怕一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二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水平。关于删汰内容或文字,唐浩明先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