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与大量传统行业结合,出版产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其本质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境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出版的进步与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的可能性,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出版行业、技术商、IT企业都在说数字出版。每个企业都有对数字出版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于数字出版是否完全能替代传统出版的疑问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出版多久能替代传统出版。在当前的一个时间段里,数字出版还存在投入大、见效小(见效慢)或者说没有见效的问题。如果要让数字出版完全取代传统出版,那么数字  相似文献   

3.
戴涛 《出版广角》2014,(11):51-53
目前主流的数字出版产品,主要分为电子书和图书APP两大类。相比较而言,图书APP能让传统图书编辑更主动、更深入地介入数字出版全流程,更能培养传统图书编辑进军数字出版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更有助于经营数字出版品牌。本文建议,传统图书编辑试水数字出版,首选图书APP。  相似文献   

4.
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先数字出版指的是出版商或个人先于印刷版出版之前而通过数字传播媒介出版数字版定稿。出版者是组织化的出版商和个人,其主要的介质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化出版形式。主要形态有:书籍的优先数字出版、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集成平台、学术期刊自助优先数字出版、个人自助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优先数字出版能弥补纸质版的滞后,压缩知识传播周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繁荣出版市场,促进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成型和成熟程度,是评判数字出版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文章基于内涵阐释,从数字技术赋能出版、言语和言语策略系统以及实践性特点三方面,帮助大众提高对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认识;从数字出版自身、数字生活、国际话语权三个维度,分析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功能。沿着内涵和功能的指引,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建构重在坚守社会...  相似文献   

6.
董炎 《现代出版》2013,(4):48-50
数字媒介给传媒业带来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媒介对于内容的"伴随文本"传播更为重视,更能吸引新生代读者群,但数字出版媒介带来了碎片化、跟风式及浅阅读等阅读消费危机。数字、传统出版媒介应融合发展,数字出版同样应当对于文化有所担当,而传统出版则应融入数字出版媒介的传播能量。  相似文献   

7.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22年821篇数字出版研究为数据来源,基于数理统计与内容分析方法对我国数字出版研究进行全面述评,尝试归纳数字出版研究最新的要点和未来的演进方向。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研究的主流议题包括数字出版基础理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数字阅读与版权保护、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应用、国际数字出版发展态势。展望未来,数字出版研究还需进一步增强研究自觉性、丰富研究方法和工具、拓展其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形成“数字出版的中国理论”和“中国的数字出版理论”,不断推动数字出版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数字出版被誉为继造纸术和活字印刷之后的第三次出版革命.以现有技术来看,无论是从纸媒出版物向数字出版物的转化,还是电子书、网络出版等,都能实现数字出版;而序列号/注册码、硬件锁、网络验证等技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大模式加以探讨,以期对各出版单位搞好数字出版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标志着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但是,迄今为止,数字出版尚未能形成应有的规模经济和赢利模式。伴随电纸书科技的日趋成熟,整个数字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12.
笔者做数字出版很长时间了,很多问题反复的出现,也带领团队进行了一些摸索,渐渐感觉自己的很多思路明晰起来. 不要被数字出版这四个字所迷惑经常被人问起数字出版的定义和概念,也经常发现很多能将数字出版的定义和概念背出来的人依然不能明晰什么是数字出版,即便是那些真正在数字出版方面做出些实际事情的人,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的答案,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能说出什么是数字出版的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关于是数字出版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202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字出版主题研究文献为数据源,基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提炼数字出版十大学术热点,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新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编辑人才、数字版权保护与利用、数字叙事与数字阅读研究、数字出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数字出版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并做出相应的述评和展望,以期对数字出版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李佳 《采.写.编》2021,(9):137-138
数字出版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出版形式,其可有效地提升出版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相比传统出版方式,数字出版对于编辑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在阐述提升数字出版编辑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编辑的能力要求,并指出提升数字出版编辑能力的具体措施.期望能进一步提升数字出版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的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15.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27):7
正作家莫成弱势群体数字出版不只是"看上去很美"《光明日报》报道:在整个数字出版链条中,作者无疑是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付出了大量辛苦劳动的同时,他们相信数字出版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可最终却无奈地发现:数字出版是"水中月,镜中花"。数字出版在出版行业是焦点话题。从前,数字出版只是数字技术公司、互联网站、电信运营商的"狂欢",如今传统出版机构涉足其中,并能将切实收益回馈给作家,数字出版不再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实施,5G商业流程加快,数字内容供应持续优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升级,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文探究了数字出版的含义,分析了数字化出版是否能取代纸质出版,分析了新形势下数字出版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主要途径有内容为王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养优秀的出版发行复合型人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促进新形势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作为信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蕴含着主体、信息与环境的融合与多元互动要义。本文以信息生态为视角,从出版主体、出版内容、出版环境阐释当下数字出版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结合系统化、动态化、人文性的理念厘清数字出版作为信息生态组成部分的内生机理,并从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内容优化、环境构建等方面提出数字出版的底层逻辑与创新路径,以期激发数字出版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ChatGPT赋能数字出版可能引发的诸多风险并深入剖析其产生根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字出版的风险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对ChatGPT赋能数字出版多模态场景呈现,分析其可能引发的涵化与意识形态风险、伦理风险、社会风险、技术垄断与互联网安全风险、法律风险,进而对上述风险归因做深入剖析。【结果】ChatGPT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是引发上述风险的主要根源。【结论】ChatGPT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已无可逆转,须从风险产生根源出发进行风险治理,以减少先进技术赋能数字出版行业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疑问也随之产生.本文针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是什么、开展数字出版是项目驱动还是全面铺开、出版社是否应该保留数字出版部门、到底什么为王、数字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哪些、出版改变了吗等六个问题进行解读,希望能给出一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侯亚婕 《青年记者》2017,(32):111-112
传统出版数字化改革以来,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虽然整个行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直至今日,数字出版应采用怎样的运营模式仍然是诸多专家学者所争论的话题.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我国最大的数字出版平台之一,对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知网的内容“产品化”的运营方式和发展能看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内容“产品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