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3.
《坚韧——我要求的品格》、《诚信》、《心灵的选择》……面对眼前这几道高考作题,回想起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作题的评论,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思。一个好的题,应是一个“指路牌”,循牌而去,考生会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那里宽宏自由,任自由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地开放。一个好的题,还应是一段“引芯”,  相似文献   

4.
由“屈己以就群”而“屈群以利己”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近代中国知识分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实际上表现为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五四知识分子人的价值取向带有空想性质和虚幻色彩。  相似文献   

5.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的画意美李善奎中国传统诗学,特别看重“情景相触而成诗”。就是说,诗情的表达离不开物景和环境。即使非专属写景之作,也少不了描摹景物的笔墨,因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离不开外宇宙的撩拨,而爱悦山川自然又是古代审美意识的重要趋向。加之“诗画一体”的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7.
覆盂城略考     
覆盂城是高邮城的别称。高邮城之作覆盂城,其意所喻为高城、水城、小城,而其特殊的地形地势更使“覆盂”兼含平安之意。“覆孟”一名首次出现当在北宋中前期的高邮志,而诗人秦观的诗作则提升了“覆盂城”的知名度和影v向力。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的古典主义时期,除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尚有多位人物在宗教音乐上颇有建树。海顿的《创世纪》,是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典范之作,同样是在这部旷世之作中,宗教的因素与世俗的情结相互交融,“常”的因素与“变”的因素相互交织,且表现出一种颇为独特的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9.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10.
明代闽地活动着不少文人的身影,如陈亮、周玄、黄玄、高棅、林章、林鸿、林古度等等。林章少年老成,才华横溢,诗以盛唐为宗,而又天然浑成,诗风“酸楚寥落”;林鸿诗为闽派代表,冠“闽中十才子”之首,诗亦得唐诗神髓,七言诗“苍辣警策”,然“高仿”功夫自有评说;林古度一生漫长,诗风亦随年月而变,早年诗学六朝,清绮婉缛,虽有韵味却气势偏弱,后来一度一变而为楚风,晚年之作沉郁苍凉,饱含兴亡之慨。  相似文献   

11.
黄老之学是战国中期以后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点是“兼收并蓄”百家之学。“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治道的理论基础,“民本”、“农本”、“法术”、“德治”等则是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与具体实践,是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手段。汉初黄老风行,与其本身的特点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分不开,也是社会政治从谋夺之术向守政之道转化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13.
一、弁言 泰伯《史记》作太伯)——苏州地区最早的开发者,远古时商代周人部落首领的后代。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末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从岐山下的周人部落来到江南。 春秋时,孔子老先生说泰伯“三以天下让”从而为之作出“至德”的评价,公元9年,王莽从西汉王朝手里夺过权柄而主政时,为了将这种夺权粉饰为“禅让”,苏州秦汉时的名字“吴县”被改成了“泰德”,以纪念“泰伯”之“至德”。  相似文献   

14.
本文摄取高校学报责任编辑这一层面,对目前仍在奉行的唯学历取人、重文凭轻能力的认识误区和因此而造成的用人弊端以及相关的问题,作了由点带面的另类解读。所述之“别”,虽为己见,但确有感悟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仁”的概念在儒学诠释中意义重大。孔子立足于现实生活,以“仁礼互释”赋予了“仁”极大的实践意义,但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以及所形成的“六经”为本的诠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诠释。“比类”与“征实”思维的诠释方法在经典解释中较为重要,二者也体现在汉儒的诠释方法中。一方面,在比类上,汉儒注重“类感”的形象思维,而宋儒发扬了“比类而推”的抽象思维。另一方面,汉代以“古文经学”为代表的实证诠释思维即使在宋儒如朱熹者亦有吸收,且对清代汉学立场的经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阮元作为“汉宋之争”的关键节点,对宋学方法的“臆断”之弊与汉学方法“株守”之害进行了反思,但并未完全否定其中任何一方,而是将“仁”的诠释复归到接近孔子本旨、以汉学方法为基而兼重义理、以“通经致世”为宗旨的“实学”实践诠释中。  相似文献   

16.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7.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武术伦理研究囿于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窠臼,道德理论理解与关注较多,内在心理动机与行为理智的逻辑阐释较少,使得相关研究是抽象理论命题而非切身生命智慧。以生命哲学理论中的行动、实践与存在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依据刘宗周“慎独之外,别无工夫”之说,从“慎独”的视角,试图解读并开显武术道德修身工夫的独特内涵。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慎独”为一种“见性知命”、“体用兼备”、“检身之谨”、“律己之严”、“是非之几”的修身工夫。这种修身工夫充分地彰显出了武术人以“合内外之道”为其生命之要旨,以“大写的人之生成”为其生命之皈依,他们在自省与体认之中不断地探索着生命之隐秘与生命之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中国武术“慎独”的道德修身工夫,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面貌的真实还原,又可以为武术伦理思想的经典阐释提供新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