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文革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介绍玻尔的科学贡献。1929年,周培源最早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玻尔应中国两所最高级的研究院和四所最重要的大学邀请,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会见了许多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导人、物理学家和学者。中国学者称玻尔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领袖”,“原子物理学的开拓者”,“世界今日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38至1939年,张宗燧曾到玻尔的研究所工作,与玻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次世界大战后,玻尔与中国学者断绝了来往。大战结束后,张宗燧恢复了与玻尔的通讯联系,胡宁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哲学家罗忠恕在瑞典会见了玻尔。  相似文献   

3.
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丹麦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闻名遐迩的尼耳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简称NBI)隶属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1921年由尼耳斯·玻尔创立,起初取名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1965年,为纪念玻尔诞辰80周年,改为今名。  相似文献   

4.
玻尔研究所何以如此快地从建立到成为当时国际物理学的三大中心之一 ,并创立了哥本哈根精神 ?本文从科学家之间的互动即协同和竞争 ,来分析研究所发展的原因。玻尔研究所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的科学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相当于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在量子力学问世90年后的今天人们认识到,无论从在技术领域的重要应用,还是从对其他学科、对人类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去看,都难有其他科学分支像量子力学这样对人类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推动。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量子力学的创建历史,却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无论国内外,基本上都认为,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第一物理学派;玻尔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核心人物,哥本哈根是建立量子力学的指挥部、大本营。事实上20世纪不曾存在一个叫做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派;玻尔也未曾指导一代年轻人并使他们成为建立量子力学的主力军;量子力学不是产生于玻尔研究所;量子力学缔造于玻恩的哥廷根物理学派,玻恩才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导师和领袖。  相似文献   

6.
科学历程     
正1901年12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立者海森伯诞生海森伯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小城乌尔兹伯。1920年,海森伯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转入路易·马克希米廉斯大学(即慕尼黑大学)开始学习物理、数学、化学和天文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海森伯受聘于哥廷根大学,担任物理学家玻恩的助手。1924年9月,海森伯离开哥廷根,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奔赴他向往已久的理论物理学圣地——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1926年5月,他担任理论物理学讲师和玻尔的主要研究助手。1927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实际应用之重要,还是从对人类思想影响之深刻而言,量子力学都堪称20世纪人类缔造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对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描述,至今仍然是谬误频传;很多人所了解的依然是张冠李戴、主次颠倒的错误版本。玻恩与玻尔的学派有什么区别?玻恩与玻尔究竟谁是海森伯的恩师?玻恩与玻尔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分歧? 1921—1926年玻恩主要做了什么?玻尔能否因为曾提出氢原子理论而能被称为量子力学领袖?以这五个问题为视角,在基于文献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说明:量子力学只能诞生在玻恩的学派而不是玻尔的学派,玻恩是量子力学的总设计师,玻尔与量子力学的建立无关。  相似文献   

8.
哥本哈根学派及其对基础研究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  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肯定要谈量子力学;谈量子力学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而谈哥本哈根学派肯定要谈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及其由他领导的哥本哈根大学尼耳斯·玻尔研究所。尼耳斯·玻尔于1885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其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获奖人。1903年尼耳斯·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该实验室与德国的物理技术局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两大实验物理学研…  相似文献   

9.
文章仔细回顾并剖析玻尔在1913年至1923年期间建构的原子结构理论和两个原子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主张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不是依靠严格的数学推理得出,而是依靠多种现象进行非线性的经验建构过程,是在元素周期性、元素原子价以及化学成键过程中的化合价等信息和普朗克量子作用理论、光谱线、电离能、x射线之间寻求一致性说明和普遍联系的一个复杂过程。将这些经验信息巧妙地整合到一起的方法,玻尔更像一位交响乐指挥。  相似文献   

10.
郭振德  李正墨 《学会》2001,(8):23-24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科协以省级学会和地市科协为依托,努力发挥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1998年山西省科协系统在省内举办国际会议36次,接待来访海外团组365个,派往国外考察访问的团组224个.我省科技专家走上国际舞台,海外学子和国际友人来省献计献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科技进步,繁荣学术起到了科技社团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馆藏书刊利用率而创办的《古生物学文摘》已历经14年,经编辑部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把好稿件内容及编辑质量关,逐渐成为一种内容充实、报道性强、较全面及时反映国内外古生物学研究动态的检索期刊,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帮助科研人员及时查询、促进中外学者科技交流诸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乾善,著名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早年留学英国,上世纪40年代曾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本文着重研究胡乾善在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大学期间与李约瑟博士的交往以及他在1943年至1945年中荚科学合作馆的工作。从中能反映出胡乾善当时的科学研究状况和二人间的友谊,以及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英科技交流,尤其为研究抗战期间武汉大学对外科技交流及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史料,并以此纪念胡乾善先生诞辰百年。  相似文献   

13.
1941年秋天,海森伯与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由于当事双方都没有留下记录,其缘由、经过、效果,以及对各自心理与身后声名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科学史界内讨论的一桩公案。1998年,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问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个悬案的普遍关注。为了防止公众的误解,2002年2月6日,玻尔家族决定将存放在尼耳斯·玻尔档案馆中的所有11个有关文件提前解密,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只对极少数研究者开放。从这批文献公布后学术界的不同反应来看,"哥本哈根迷雾"仍然存在。2007年8月,我国研究玻尔的专家戈革教授在生病住院前将所有这些信件译出。考虑到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也为了纪念去年底刚去世的戈革教授,我们这里全文刊发他的译文,包括他所翻译的玻尔文献馆馆长芬·奥瑟若德(Finn Aaserud)所写的一个说明。由于原始文献多为并未实际发出去的打印稿或笔录稿,文中个别语句不够连贯,有的文件内容重复,由此也可以体会玻尔在书写或口授这些文件时异常复杂的心情。为了向中文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这批文献的完整面貌,我们对以上问题未作更多的技术处理。感谢戈革教授的女儿戈疆与北京大学秦克诚先生向我们提供戈革教授的遗稿,秦先生改正了遗稿中的少数笔误。  相似文献   

14.
陈立泰  梁超  饶伟 《软科学》2012,26(10):10-14
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200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省际高校科研效率进行了估算,并从国际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高校科研总体效率水平较低,且科研效率水平逐年下降,各省市区之间以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国际科技交流、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对高校科研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效率关系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就提升高校科研效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玻尔原子模型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之前的思想发展,以及他提出原子模型的过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玻尔为什么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突然转向了原子模型的研究?他是如何在原子结构与光谱线之间建立不可分割关系的?他的原子模型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经典物理学?更进一步,科学家如何解决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通过梳理对玻尔建立原子模型过程的不同解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16.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苑》2017,(8):7-8
吴甘美,女,1945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中国科协国际部、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工作。近50年来,她倾心促进国际交流,热心服务科技人员,甘心做科学家的服务员、对外合作的铺路石,退休后关心老科学家健康和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受到广泛好评,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全力服务科技人员方面做出了突出地贡献。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05,20(12):29-31
科协对外民间科技交流工作是国家外交工作,特别是民间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北京市科协牢牢把握为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经济杜会协调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市科协党组的领导下,在市外办、市外宣办、市科委、市台办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首都对外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积极夯实基础,拓宽渠道,加强集成,提高民间科技交流能力与合作水平,推动对外科技交流由一般交往向实质性合作转变,达到了预期工作目标,外事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阿诺德·索末菲(ArnoldSommerfeld)个人研究日程的角度出发,回顾了索末菲对于玻尔原子模型的反应。他欣赏尼耳斯·玻尔(NielsBohr)对有关氢元素的里德堡公式的推导,但却对其模型有所批评。1913年,索末菲试图通过扩展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Lorentz)关于塞曼效应的经典理论来解释近期发现的帕邢一贝克效应。光谱线在电场中分裂这一发现,是其研究计划中的另一项挑战。经典理论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因此索末菲转而代之以玻尔模型。通过量子化电子绕原子核的径向运动和方位角,索末菲扩展了玻尔模型。在非相对论情形中,他再次得到了里德堡公式(此时用两个量子数总和来取代玻尔模型中的单个量子数);在相对论情形中,他则得到了后来有名的精细结构公式。虽然关于从玻尔理论到玻尔一索末菲理论的发展一直有详实的历史记载,但从索末菲私人和专业信件往来的角度去考察这一过程中的动力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位五十年代曾在哥本哈根逗留过一年,与尼尔斯·玻尔曾经接触和交谈过的苏联科学家说,“在我的内心里有件事使我永远不能忘怀,那就是对玻尔这个人完全彻底的钦佩。”热情而通情达理,对原子结构理论有深入的洞察力,玻尔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对人类了解物质的本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作为许多青年科学家的导师、帮助者、明友和批评者,起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