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 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 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余华、 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为代表 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 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他们不再重 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 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 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现在 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 说”。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 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0.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小说是以反传统的角色走上文坛的。但是,我们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即使是先锋也不能斩断传统的根。余华的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作品中内蕴着"性恶论"、"顺其自然"的生存观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何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4):77-80,102
本文针对余华发表的文学批评,讨论余华的自我言说及其言说对其先锋小说创作以及小说解读的影响,主要表明余华对大师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学习局限性的矛盾。同时将余华的先锋批评行为作为当代一种文化现象,以此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家身上出现的言说欲望和行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小说中的“鞋”——当代文学的意象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传统看,"鞋者谐也",鞋有性的意味。当代作家在作品中赋予鞋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冯骥才的《三寸金莲》中的鞋,是文化批判的证明;刘庆邦的《鞋》与红柯《靴子》中的鞋,是柔情的证明;而苏童的《回力牌球鞋》与朱文颖的《高跟鞋》是时尚的证明;而韩少功的《鞋癖》则是历史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对余华作品的研究数量巨大,但多是从文学视角切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研究者逐渐把目光聚焦到了语言层面。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学两大视野的不同研究视域和方法入手,对余华作品语言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和论析,并比较两者的异同,以期建立一个语言学与文学对话的研究余华语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是20世纪一个重要哲学母题。贾平凹在以往的商州叙事里更多表现为对现代化的质疑,对传统的回望与张扬。《怀念狼》的出现表明他在努力地改变自我既定的叙事美学模式。《怀念狼》借助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狩猎的故事外壳,相当细腻地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期,被他律剥夺价值的普通人群是如何陷入生存的意义危机,并发生肉体和精神变异的复杂过程,由此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个体生存意义困窘和危机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与现代既肯定又反思的美学新追求。  相似文献   

16.
鬼子的中短篇小说绝大多数很难逃逸出死亡的魔窟,作家鬼子以平民式的叙事态度对死亡进行淋漓尽致的叙述。这类死亡现象都是非常态的意外的死亡事件,然看似偶然的因素背后又清晰地显现着必然的脉络。鬼子小说中对死亡意识的叙述既是对传统死亡感阙如的补偿,又是作家个体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小说的结尾方式是实现其“冰山原则”的策略之一。他小说的结尾方式可以分为主观描述式、议论式和客观描述式三类,客观描述式结尾又可以细分为对话式、行动式、景物描写式和内心独白式四种情形。评论界关于海明威小说结尾的界说有欠妥当。“零度结尾”只能指称客观描述式结尾,而且仅概括出它形式技巧上的特征。“萧索的晚秋”只道出了其思想内容方面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8.
在海明威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存在一个基本的故事内核,比如最典型的虽败犹胜的硬汉形象及人生悲剧论观点,他的这种不同程度的重复,通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从他的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张力入手,可以揭示其是如何通过人物张力来展示故事内核的。  相似文献   

19.
余华后期小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本文侧重分析他的小说在叙事风格上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小说中的种种表象,同时也对他后期小说中所蕴涵的幽默和快乐的因素做了和音乐相关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