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像往常一样,周四下午五(2)班的习作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我们六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应  相似文献   

2.
平等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案例一】:“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一年级(2)班《小猫种鱼》的公开课教学渐近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字扩词,并说句话。孩子们异常兴奋,高举小手,说得清晰、流畅,童声、童趣、童稚充斥着整个课堂。“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多数学生在种庄稼、种花草上说来说去。冷不防,教室后面冒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素质教育,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一、对话教育,昭示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对话教育。根据我的理解,对话教育的核心是昭示民主和平等。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谈及对话。更进一步地说,只有在民主和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有自由,才能有创新的空间。在实施对话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总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声沙沙、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说的最多…  相似文献   

4.
“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能真正地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案例一〕可不可以说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蚂蚁,一()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在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嘘——…  相似文献   

6.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投入的相互交谈,是促进主体双方取得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它意味着对话双方人格上平等,心灵上敞开,精神上相遇,情感上互动,彼此尊重,彼此交流,彼此倾听,彼此欣赏。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就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师生凭借教材,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对话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相互感染,共同促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师生“对话”才能达到教学和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只有关注生命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育,更应是始终走向“尊重生命”的教育。从肖培东老师的课例中可总结出语文教学走向“尊重生命”的路径,即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文本,创设情境,展开对话,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感知生命的魅力,提升精神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我们实践着—教学案例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锋 《河北教育》2002,(11):26-26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犤案例一犦可不可以说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蚂蚁,一()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耳赤,胖乎乎…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对话,这是实际阅读教学中困扰着一线教师的难题。我个人觉得,破解这一难题的利刃是“问题”。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仪式本身并不重要,只有参与者的言语、行动、思想与情感与之交汇时,它才变得重要起来。实现学校仪式教育的主体性转向,揭示仪式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才能在广阔的教育生活中探求其本真意义。首先,仪式目的的建构,要以“人观”理念为指向,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必备品格、崇高信仰的“完整的人”;其次,仪式过程的推进,要以“对话理性”为导向,实现全体受礼者与仪式文本的对话、参与者的在场性对话以及师生的互动性对话;最后,对仪式价值本意的追求,要以“生命体验”为旨归,促进儿童“主体自觉”“生命自觉”以及“文化自觉”的培养与生成。  相似文献   

13.
何恩鸿 《师道》2006,(10):18-19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更是语文教学不误苍生的策略选择。社会呼唤对话,教育呼唤对话。没有对话,社会上只有隔膜和对立;没有对话,教学中只有说教和盲从。真诚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教育的“教育”,畅达的对话是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淖回归审美、回归心灵的必由之路。在对话中,我们可以谈古论今,纵横千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酣畅淋漓;我们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我们可以唇枪舌剑,面红耳赤。师生角色经常互换,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这种关系生发的效应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追求之一。教育的使…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网络的介入,使传统课堂单一的师生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人机对话三位一体的立体交流,无论是小组合作中口头交流,还是在网络中的异地交流,对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奠定对话交流的基础李吉林老师说:"为了通过情境进一步打开孩子的思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话”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三方互动的“对话”中,尤其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为最终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只有学生和文本真正对起话来,才能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为学生体验情感内化语言做好铺垫。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呢?不久前在  相似文献   

16.
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对话”就与之相约,并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一起。孔子“私学”的主导形式就是一种“对话”模式: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尊卑和话语霸权,只有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和情感交流。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忽视“关怀生命”的教育本质,教育对话也逐渐丧失了生存土壤,忽视对话、假对话、低效对话以及少数人对话多数人当观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关怀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确认,使“对话”上升为新课改的主流话语,教育对话模型正在生长。我们讨论的“对话”,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情境中,建立在民主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一种多项交流的教学形态。然而笔者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对话”,把“对话”贯穿于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改革才会凸显课程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军 《语文学习》2021,(3):4-10
关于“句子”,这里讲的就是语言学里的一个常识,即胡裕树先生所说的:“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1] 我理解,“运用”当是这句话的关键词,因为,在交流中,在对话中,在表达中……总之,在一切交际过程中,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才能体现“用”的灵动个性;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显示表达者的认识成果和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19.
师生对话作为一种应然的教育取向是值得提倡和施行的,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教育理念的实现存在着种种制约性因素。具体体现为师生对话主题是“法定性知识”的影响、师生各自“法定角色”的限定以及师生行为“惯习”的制约等。惟有对这些制约性因素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应然”的教育理念和“实然”的教育现实之间寻求到恰当的平衡点,最终使对话的教育理念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展开对话,是阅读教学中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的难题。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形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