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阐释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体育志愿服务中互动产生的原因及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体育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和谐关系的几点对策:(1)加强组织者与成员及被服务人员间互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正确认识社会互动的意义;(3)大力宣传组织理念,促进成员参照群体的形成;(4)改善激励策略,遵循“侵犯一赞同”命题;(5)遵循社会报酬交换原则,寻找合适伙伴,促进互动融洽。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泉州市和莆田市农民工体育权益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程度在不断加强,但仍然处于初级和简单的阶段;农民工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体育权益意识不强;维护农民工体育权益的主要障碍是时间资源和组织资源的缺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体育权益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之间的某些联系,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调查数据,探讨了主观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差异和机制。研究发现:(1)主观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参与有显著影响。说明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社会“区隔”;(2)相比较主观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体育锻炼内部结构差异较大。说明相对较高的阶层会利用社会资源去维护和扩大社会“区隔”;(3)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起到主体作用,主观阶层认同起客体作用。说明在体育锻炼的参与上主观阶层认同无法跨越社会“区隔”的事实存在。为此,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锻炼人口的增加的核心视角可能是在体育公平上的实现问题。具体来说要做:(1)提高社会体育锻炼参与度和频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对“动力论”;(2)要增加“兜底”体育政策的厚度,缩小“结构论”;(3)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减少“主客论”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保障农民工体育权利对提升农民工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研究视角,对农民工体育权利进行研究,认为:二元社会结构下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政府机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诉求和表达意愿渠道不畅通是导致农民工体育权利缺失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农民工体育权利回归,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的附加功能;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建立覆盖农民工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体育利益表达机制,保护农民工的体育权益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摘要:体育教学过程的抽象便是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缩影,因而,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达成必然是社会互动过程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围绕传播学人际传播理论中“镜中我”学说所揭示的深刻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展开了深入探究。研究认为:1)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本质价值,是“镜中我”的塑造 2)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具体形式,是“师——生”“生——生”多种关系的复杂叠加,而每种社会关系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师——生”关系来说,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教师对学生的换位理解,而对于“生——生”关系来说,同伴的集体认可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提升路径,指导思想在于从无意识的自发到有意识的自觉,由此,为当前体育教学高效优质的开展提供思路,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思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儿童体育素养“图示化”测评问卷PL-C Quest进行解读和研究。该问卷基于《澳大利亚体育素养标准》为儿童设计了30组相互对立的图片,通过阅读图片即可完成儿童体育素养水平的自我测评。研究发现PL-C Quest特征为:(1)以“自我报告”为基础,强调体育素养测评的“真”;(2)以“图文示意”为手段,强调儿童理解程度的“准”;(2)以“科学严谨”为原则,强调适用对象范围的“全”;(3)以“国情本土”为依据,强调身体环境互动的“和”。研究启示有:(1)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确定中国特色的体育素养标准体系;(2)简化要点,图示内容,体现儿童年龄阶段的测评特征;(3)重视主观,关注自我,明确儿童体育素养测评主体;(4)循证严谨,科学合理,规范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研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介绍了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内涵、外延,揭示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2)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意识,促进身心统一;3)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以隐性课程的课程和文化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价值:1)隐性课程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优化了体育项目设置,实现了隐蔽课程易接受性特点;淡化了体育技术教学,注重隐性课程效果产生的长期性;突出娱乐趣味等非理性思维,强化接受过程的愉悦性。2)隐性文化价值: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具有显性文化元素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互动模式丰富了文化的传递形式;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一种文化现象,传承校域体育文化,弘扬校域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主要表现:体育自由活动权益受限;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水平低,体育需求难以得到保障;身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外;体育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载体。研究认为:政府职责弱化是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政府应该: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强化公共体育服务意识;为户籍制度松绑,剥离户籍制度身上的附加功能;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建立涵盖农民工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出台保护农民工体育权益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农民工体育需求的表达机制,维护农民工体育权益,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恩惠。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出发点,从山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通过对山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现象的原因分析,提出实现山西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1)加强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建设和保障工作;(2)以科技促体育,加大对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3)加强对本土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体育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逾1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与传统意义上农民工的多种差异性决定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更具有现实性与可能性。通过对1996-2009年有关农民工体育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积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才是当务之急,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研究也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体育边缘化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是发展群众体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社会排斥理论,从社会的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空间等维度来探讨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认为社会排斥是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根源,社会融合是摆脱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出路,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旨在呼吁社会重视农民工体育,维护其体育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六个市、州的760名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80%的中学生都能做到每周最少一次的体育活动,大部分以运动负荷较小的体育活动为主,只有少数人不参加体育活动;(2)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均有较强烈的需求;(3)大部分中学生愿意跟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4)影响中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需求、体育活动动机、家庭影响、学校条件制约、社会导向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注意力经济时代,探讨我国体育观众这一命题的社会背景,指出注意力经济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出现各阶层人群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小康社会发展导致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趋明显,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体育观众间的体育行为差异日趋明显,体育观众阶层分化的需要迥异,体育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客观上需要进一步细分观众人群,以及我国注意力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现实存在,客观上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社会阶层体育观众的研究。研究分析了探讨体育观众的理论及实践价值,进而提出注意力经济时代发展我国体育现场观众的策略:1)提高公众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度,打造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赛事;2)加强现场观众与运动员互动;3)加强现场体育观众与媒体的互动;4)营造活泼、丰富、重在参与的竞技体育赛场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体育指导员胜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McClelland的胜任特征理论和冰山模型,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胜任特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社会指导员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体育指导员胜任特征包括内隐特征和外显特征两个层面;(2)根据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胜任特征结构关联模型,发现六个维度对胜任特征作用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影响大小分别为:个人特质(0.74)、服务意识(0.66)、专业知识(0.62)、指导技能(O.57)、自我概念(0.49)、关注学员(0.47);(3)不同级别、科班、工作时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胜任特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进城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体育权益缺失是当代社会应该给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通过加强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明确农民工体育权益;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以农民工工会为依托,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和体育技能等途径来保障农民工的体育权益.  相似文献   

16.
摘要: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是北京、上海两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德尔菲法、文献综述法进行分析,考察了北京、上海2地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的关联性及对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影响。对北京、上海2地的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变量进行了2年6次追踪收集,探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对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在增长趋势中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两者呈现相关(r=0.58),体育赛事对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有正向推动作用(路径系数为0.66),体育旅游对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有正向推动作用(路径系数为0.58)。研究结论为,体育赛事的发展会带动两地体育旅游的发展,同时体育旅游也会带动当地体育赛事开展,这两者互动融合发展则会对北京、上海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剖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为起点,对我国目前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困境与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体育社会学理论,也为新时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最终的一种社会结构状态。我国目前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是:1)农民体育需求表达冷漠;2)不同地区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严重失衡;3)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执行不力。研究认为:1)分层次、分区域逐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2)完善体育公共政策与法规;3)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4)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体育投资力度,城乡统一规划管理等路径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现代化外部环境治理主体的缺位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整体联动的视角,在考量学校体育现代化外部环境治理主体缺位的基础上,其主要包括:1)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不明确;2)学校体育现代化法制不完备;3)学校体育现代化外部环境治理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4)体育公共政策有待进一步深化;5)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的协商式互动机制、学校体育规范与问责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畅通与反馈机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很多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马太效应”。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中:竞技体育区域分布、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分布、竞技体育区域布局、区域竞技体育贡献率。导致江苏省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1)运动员因素;2)教练员因素;外部因素包括:1)经济因素;2)政策因素;3)社会体育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是当代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造成的主要根源是农民工在现实城市生活中遭受到的社会排斥。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对农民工体育权益的内涵进行解读,从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教育、空间等层面来分析农民工体育权益缺失问题,并提出反社会排斥与保障农民工体育权益的具体对策,旨在呼吁社会重视农民工体育,丰富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