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态阅读推广是常常易于被忽视的阅读推广,新媒体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平台支持。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静态阅读推广内容资源建设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平台化推送、指导性推送和活动型推送等高校馆新媒体静态阅读推广内容资源的推送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并从利用新媒体实时推送、打造新媒体阅读环境、利用新媒体互动平台、打造新媒体特色项目、做好外部保障工作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提升阅读推广成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信息推送手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微信用户的增多,高校图书馆也改变了服务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生态链非常强大,使用成本也较低,并且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信息推送是比较理想的现代化方式。但是如何进行信息推送?如何让用户接受推送?这将是微信推送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本文以服务为视点对高校图书馆微信推送服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京报评论微博、微信官方平台相继开通,依靠新京报评论版高质量的内容及新媒体平台自身的创新,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范例。然而,其微博、微信平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内容上主要依靠报纸评论版块内容,只是纸媒评论的推送平台,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创新较少,新媒体的互动性不足,带有传统媒体单向式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悄然来临促进了信息推送方式的发展,丰富了信息推送的手段.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文章分析了移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精准信息推送服务的特点,并结合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图书馆精准信息推送服务模式的构建要素以及图书馆精准信息推送服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沛 《兰台世界》2020,(5):113-116
自网络信息技术及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深入渗透人类生活,高校图书馆也关注到新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的优势并进行了若干实践。本文对新媒体用于阅读推广的必要性及国内的研究及实践发展进行分析,从新媒体意识、新媒体内容、校际校内合作、平台选择、精准推送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应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是个多元化、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电台来讲,这既是挑战,也是创新发展的机遇,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广播新闻应彰显自身特点与优势,改变播报模式,创新推送平台,从节目样态、报道模式和信息推送诸方面进行突破性发展,以期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留住并扩大受众,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8.
杨正凯 《编辑学报》2020,32(3):247-250
为了有效提高专题论文传播力,基于融合出版探索科技期刊选题策划阶段提高传播力的有效途径,以《煤炭科学技术》为例分析专题策划融合出版的模式。采用增强出版实现专题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实现增强素材延伸阅读融合出版;利用网络首发扩大专题论文的传播广度、速度,缩短专题论文的出版周期;二维码移动阅读融合出版实现了专题论文移动阅读及碎片化阅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新媒体融合出版提出专题论文多维传播模式,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网站论文库、微信平台、Aminer平台等为抓手,实现选题初期推送、录用定稿中期推送、排版定稿单篇推送、整体推送免费共享、优质论文全球化精准推送,有效提高了专题论文的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指标。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为美国各级政府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政府部门通过门户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新媒体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集纳专家的观点,构建高效、公开、透明、以人为本的电子政府形象。本文旨在研究当前美国各级政府在新媒体平台上所采用的各种传播策略,以期能为我国政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基于新媒体的政府传播中,美国各级政府采用了陈列、推送、导引、交互、互联、众包等多种传播策略,不同的策略在信息方向性、互动性、透明性、参与性、合作性、应用平台和适用范围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郭伟 《编辑学报》2018,30(2):137-140
大多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效果不理想.通过文献及实际调查研究学术期刊新媒体的规模,总结、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学术期刊新媒体关注度低、互动性差、推送频率低的原因.提出实现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科学谋划,合理定位新媒体; 加强内容建设,凸显平台特色; 打破技术壁垒,培养新媒体人才; 探索、创新媒体融合模式; 建立客观的学术期刊新媒体影响力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受到挑战,新媒体在发布信息、推进事件、引导舆论等方面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对电视节目的传播造成影响,其中对民生新闻的影响最大。对于微信而言,微信平台通过便捷的交流、点对点的信息推送,使信息精准传播,为电视节目的宣传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就微信对电视节目传播的价值动力进行探究,分析微信平台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筠  郑志民 《编辑学报》2015,27(4):379-382
对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已开通的147个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并相应地提出发展对策:强化新媒体意识,完善基本资料,构建消息推送体系,加强平台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吴婷  颜彦 《今传媒》2022,30(1):46-48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仅局限在资金和生产技术等"国家政策扶贫"层面,精准扶贫还应该善于将时下流行的快手、抖音等各类型新媒体平台与扶贫对象相结合,通过打造网红景点、农民直播带货等热门销售方式吸引广大新媒体平台用户的注意力,尤其是在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传播范围如此之广的新媒体时代。本文通过对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黄山市新丰乡与茶产业相关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阐述了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精准扶贫在新媒体平台方面的发展中存在的症结与利用新媒体传播路径的优势,提出加大政府扶持、新媒体运营平台推送力度、输出高质量内容以及联动地方媒体,实现多领域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旨在提高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销量,增加农户收入,真正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4.
谭天  赵静雯  苏慧 《传媒》2013,(1):28-31
2012年我国的媒介融合发展是各类平台不断被构建的一年,是网络视频蓬勃发展的一年,是大数据引发大营销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主流传统媒体积极对接新媒体,广电业与电信业双向进入;新媒体一方面向移动终端延伸,一方面对线下拓展,在社会化媒体的推送下,进军视频及其他服务领域,开发了更多应用,构建了更大的平台.2012年昭示了一个趋势:传媒业正大步迈进大平台、大视频、大数据的大媒介时代.  相似文献   

15.
报纸微信平台探索了一条报业转型的新路径,是当前报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从《大河报》微信平台的构建来看,它初步形成了报纸微信新媒体形态:平台栏目化构成,内容符号多样化传播,信息标题化推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报纸微信在传播模式、商业模式和专业运营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所以图像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传播中,微信公众平台正是利用受众的心理,巧妙运用图像来推送信息,吸引受众注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便捷电子报、手机报、云报纸以及微博的成功运营,基于多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冲击的背景,传统报纸数字化成为一种趋势。而微信公众平台,以低门槛、强互动性、大自由度的优点,以及公众账号推送消息和个人用户订阅的平台运营模式,为传统报业借力突出困境,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黄雅意  辛亮  黄锋 《编辑学报》2016,28(6):529-531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微信的快速发展,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目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基于优质内容、精准推送、服务意识、传播分享这4个方面的策略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认为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社交新媒体将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科技论文高效传播,精准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洁净煤技术》通过实施优质推送内容遴选,推送对象精准定位以及推送方式多样化等措施,为论文精准推送提供保障。本文分析优质推送内容遴选方法,基于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大数据库与移动互联网获取精准推送对象,根据不同新媒体特点提出了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方式,旨在以最适宜的途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科技论文精准推送服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表》的基础上,对高校大学生阅读方式、阅读动机、阅读类型、阅读载体、阅读平台、阅读推广活动等进行探索性实证研究,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的特点、动向和趋势,发现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应顺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变化,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分读者群、构建线上推送平台、开发线下活动新优势、联合各方资源共同助力推广等创新发展路径,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次专业化阅读,有效发挥图书馆的隐性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