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别是”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常见常用的插入语。它可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分句中,用来联系单词或词组;可用在复句中,用以联系分句;也可用到句组中,联系着其前后相关的句子。“特别是”所联系的前项与后项,有的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既后项是前项中的某个个体;有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后项是前项的某一组成部分;有的则是并列关系,即前项与后项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等。不管上述的哪种情况,它都可以表达某些特殊的语义,主要的是强调和突出它所引领的部分(即后项)所表示的人、事物或某  相似文献   

2.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通过一定的关联词语来表示。有些关联词语可以单个地使用,有些关联词语则需要成对地使用。比如,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中,可以只在正句里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可是”“但是”“然而”“但”“却”“不过”等;也可以成对地使用关联词,如在偏句中用表示让步关系的“虽然”“尽管”等,在正句中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可是”“但是”“然而”“还是”等。使用成对的关联词,表示转折意味很重,分句间在意义上明显对立;使用单个的关联词,表示转折的意味较轻。当然有时也可以一个关联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4.
质疑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但也是一种独特的采访风格。我在采访的时候,很少按照采访对象的意思“顺毛捋”,反而是“逆毛捋”,我不会跟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立场,而是站在与采访对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立场,这个立场代表着在这期节目里没有发言权的另一方新闻当事人,也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观众是我和采访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我在采访中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讲究美感,使用对偶是造成这种美的因素之一。 “对偶”这个词,“对”表示对称,“偶”是双数的意思。对偶辞格,即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分句或词组连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从结构形式分,有词组对词组的对偶与句子对句子的对偶两种。如: (肩)江泽民访欧期间看望我使馆人员时语重心长地说  相似文献   

6.
“尤其是”也是个常见常用的插入性词语,与“特别是”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语言表达中,它的作用突出的有两个:一是强调和突出“尤其是”所引领的部分;二是语义上表示进层关系,即表示“尤其是”所引领的后项比前项更进一步。前一作用表明,“尤其是”所联系的前后诸项之间,是有可比较性的,可以从比较中来强调和突出认为是重要的、超乎其他各项的那一项或那几项。后一作用表明,“尤其  相似文献   

7.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2):13-14
从审美的角度看,东方人对于含蓄有更多的偏好。新闻并不排斥含蓄,相反含蓄可能使新闻更具魅力。“准确、鲜明、生动”是新闻的特点。但是,一切特点都不是死套子,相反,运用特点必须“反常合道”,方可使特点表现得更易为人所接受。“准确、鲜明、生动”与“含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含蓄之中可以准确地表达观点,含蓄之中能够鲜明地显示态度,含蓄之中得以生动地传递爱憎。解放战争中王匡写的《西瓜兄弟》,没有正面说我军如何强大,仅末尾一句:“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就既含蓄,又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记…  相似文献   

8.
整理古籍的第一关是标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处理古籍的工作,有些不在“整理”的范围之内。比如影印善本,根本不触动原书;又比如专书研究和现代文翻译,已经离开原书,另成著作。严格意义的“整理”只包括三种工作:标点,校勘,注释。从前,一部书可以有校勘,有注释,可是刻印的时候不加句读。现在相反,重印古书,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校勘或新注,可是标点是非有  相似文献   

9.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11.
发表在6月10日的《太原晚报》上的《寻“魔”记》一文,在1993年度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中被授予一等奖。对《寻“魔”记》来说,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它是一串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我这里所说的由“寻”字穿起来的珍珠,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是指有着两种类型的珍珠,一是太原市治理环境的丰硕成果,二是特写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而这两种珍珠又都是“寻”出来的。先说第一种。作者在这篇特写中明明是要告诉读者太原市经过环境治理后的崭新面貌,可在表现手法上却不落窠臼,没有“不见了滚滚浓烟,处处是绿树掩映”一类的描写,而  相似文献   

12.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建议,关注农民工中的特殊人才,给他们一个发展自我的特殊渠道。他同时建议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把他们统一称为工人。农民工需要名分吗?毋庸置疑:需要!可是这个“工人”的称谓却怎么看都怎么“有名无分”。所以看了这个建议,  相似文献   

14.
《咬文嚼字》杂志1998年8期31页《冯玉祥“戒毒”?》一文在指出《北京晚报》去年7月8日11版《冯玉祥常德戒毒》这一标题将冯将军在常德进行禁毒和办戒毒所的事迹概括为“戒毒”之谬时说:“况且文中还提到冯将军的缉毒销烟之举,那么这个‘戒’字就更有失偏颇了。”这里的“有失偏颇”,所表的意思恰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有失”改为“失之”就对了。  相似文献   

15.
“走街窜巷”?《工人日报》1998年3月29日一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走街窜巷”一词,“窜”字用得不当。“窜”是乱跑的意思,“窜巷”成了在街巷里乱跑乱钻了。正确的用字应该是“走街串巷”,意思是在街巷中到处走动。这里如果使用“穿”字也可以理解和讲得通。“串”和“窜”读音有些近似,字形稍有变化,可是字义却大相径庭。不可混用。“一窝风”《工人日报》1998年10月3日三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11日,我市两家主流媒体在版面上分别两次使用“三甲”这个词。其中一家媒体的头版导读式标题有“新百家姓出炉李王张仍列三甲”,这条新闻排在第23版,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张、王、李继续位列姓氏三甲”;另一家媒体的头版新闻“请看贵姓排在第几位”文内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李、王、张位列姓氏前三甲”,第9版边栏头条“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揭晓”文内称“清华、北大、浙大已经连续7年蝉联中国大学三甲”。从文内来看,这4个“三甲”表达的都是前三名的意思。相同的用法还有2005年12月6日我市某报第28版头条“重庆选手憾落三甲”,文…  相似文献   

17.
称赞·称道·称颂“称赞”“称道”“称颂”都表示赞扬的意思,但这三个词的词义有细微差别,表示的程度也不同,要避免混用。说“入人称赞民族英雄”,表示的程度就轻了,应该用“称颂”。说“见义勇为的人受到称颂”,程度就重了,应该用“称赞”。“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优点的表扬。如“三好生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称赞”,“人人称赞见义勇为的人”,“小学生拾金不昧受到称赞”。“称道”也表示称赞的意思,“道”表示述说。“人人称道”,是人人夸奖的意思。“称颂”表示歌颂赞扬,比“称赞”表示的程度要重。如“民族英雄人人…  相似文献   

18.
至·致 “至”和“致”是表示不同意思的两个词,语音相同,但词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用。“至”当“到”字讲,如至今、至此、自始至终、至死不屈,其中的“至”都是表示“到”的意思。“至”用在至少、至迟、至上、至高无尚、欢迎之至等词当中,是表示“极”和“最”的意思。“至”还可以构成“至于”一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的意思,例如,甚至于、不至于、以至于、至于特殊情况另当别论、至于他怎么想我不知道,等。  相似文献   

19.
信息辩正     
现代社会,都爱用上“信息”这个字眼,什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等名词术语突兀而出,许多本来应该用文献或情报的称谓,也被抹掉了,换之以“信息”,似乎应时,光彩。究竟信息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与知识、文献、情报、资料等概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辩析一番,以正视听。(一)信息的本质特征当前,在信息本质的认识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认识论中的第三者”,意即物质居首,精神次之,信息位三。其论据是:“如果物质和意识是绝对划分为两类的,它们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它们之间就决不会有任何相互作用。”认为信息就是联系物质与精神的中介质,故而应该位居老三①。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信息的本质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征,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其论据是:“信息又必定同物质和能量密切联系而实际存在着,它的储存和传递必须借助于运动着的物质载体”,并且指出“那种认为信息可以脱离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的看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是错误的。”②  相似文献   

20.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