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教健 《精武》2012,(8):80-81
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古有"十八般兵器之称",可以说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兵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师、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对古代兵器产生和发展、兵器分类、兵器的政治意义的解读,使之更透彻的了解中国兵器的发展史及传统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中国冷兵器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中国冷兵器发展到最高峰,且此时火药武器第一次出现,此后冷兵器渐渐走向衰落。对北宋时期及北宋之前冷兵器的研究,将对中国冷兵器的发展有全面的掌握,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角度,对十八般武艺的由来、发展、具体内容及其特点进行解读,有助于人们系统了解十八般武艺的发展史。兵器的不断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时代写照,对十八般武艺进行解读,有利于武术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水游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义军反抗朝廷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写宋代战争的故事,当然要描写宋代的兵器。刀就是该书主要描写的兵器之一,仅刀的名称在《水游传》中就达十种之多。然而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来看,《水浒传》中除了少数两种刀名外,其余大部分刀名在宋代书籍中几乎没有记载,与此相反;这些刀名却在明朝书籍中频频出现。对此,笔者认为辨析这部历史名著中的兵器,对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历史,了解古代兵器和更好地鉴赏《水浒传》都是有所裨益的。我们先读几段《水浒传》中关于各种刀的记载。如《水浒传》第十一回说林冲“挎口…  相似文献   

5.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收藏》2007,(10):2-2
开封地处中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就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时至今日,开封古风厚重,宋韵犹在,收藏文化依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石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军事学原理,按军事文化外显器物层兵器的发展为内在逻辑主线,通过对军事武术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归纳,将军事武术历史演进分为冷兵器时期、火器时期、热兵器时期和高科技兵器时代(以信息化为目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四个时期。本文对军事武术冷兵器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为军事武术科学的探寻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借助史籍,对"铁蒺藜"等兹类兵器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结论:(1)取形于植物"蒺藜"而制造的"蒺藜"兵器,最早见于《六韬》的记载;(2)五代之前,"蒺藜"兵器主要用于战争的防御;(3)宋代是"蒺藜"兵器多样化发展的跃进时期,超越了简单的防御阶段,具备主动进攻的功能;(4)迨至明朝,该类兵器进一步改良,并有了详尽的工艺制作和使用的记述;(5)"铁蒺藜"还在非军事领域方面发挥它的本质功能。此外,宋代是"铁蒺藜"一词使用频率最高、词义引申最丰富的时期,说明该类器械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文献、文物双重互证法等考察两汉时期军队的体能、技能训练体系。从《汉书·艺文志》所载“兵技巧”类书目入手,探讨两汉时期军事体育与战争形态、武器装备及军队训练的关系,其中“兵技巧”主要包含“习手足——军队的体能训练”“便器械——使用兵器的技能训练”“积机关——军事工程学领域的方法”三方面内容。两汉时期的“兵技巧”在军队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方面的特点和价值体现为:①引入手搏、剑道、蹴鞠等一系列身体活动作为“习手足”的训练手段与方法;②形成从民间到军队以弓射、骑射、弩射以及刀、剑、戟、矛为核心的“便器械”技能训练体系。两汉是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训练的重大变革时期,以车战和步战为主的中原军队必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射为主的新型战争,其军事体育和军事训练体系为在汉匈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春秋大刀的历史原型三国时期关羽人物所擅长的兵器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晋代《三国志》史料中未有关于关羽习练和使用大刀的记载;元代《三国演义》小说奠定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形象;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关王偃月刀”的正式记载,并有刀谱和技法流传后世;清代已经有民间习练关羽春秋大刀的史料记载;关羽春秋大刀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历史不断加工演绎而成。文章通过研究春秋大刀兵器的演变历史,发现春秋大刀兵器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形制改变,而是一种兵器文化的嬗变过程,更反映了社会与武术和军事武艺兵器三者之间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1.
"教法格"出现于宋代,是军事人才选拔、军事兵器规定,军队训练规章,将领晋升等统一明确的制度,该制度规范、系统地促进了军事训练的完善和战士的武艺的提高,深刻影响了民间武艺的发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教法格并图像》、《武举条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等武学书籍以及军事制度都可统称为教法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介绍教法格形成背景的同时,分析出教法格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对宋朝的武术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辩证地阐述清代末年武举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废除的根本原因。废除的直接原因就是火器大量的应用于战场,限制了刀抢剑棍等冷兵器的适用范围,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惨败,更加证明了武举与军事无涉。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历时了1200年,对培养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三甲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的英名载入史册。其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与平民休戚相关的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史籍对双节棍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结论为:"连枷"最早应用于军事作战的记载始于东周,至汉代已相当普及,祭祀用的"连枷舞",已具备套路运动的雏形;宋代是"连枷"发展完善的时期,专门应用于军事上的"铁链夹棒"逐步代替了生产劳动工具的"连枷","夹棒"之类杂剧的盛行,推动了套路运动的发展;元代"夹棒"的演练更趋于艺术化,配乐形式的运动相继出现;明代的"夹棒"已真正成为武术的器械之一,并且出现了相应的武术流派;"连枷"之于清代,用以展现皇权的威仪,不论是"兵"或者是"农",历史地位最高;另外,从军队的武器配备来看,汉人对"连枷"使用可能更加习惯和便利。  相似文献   

14.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宋史》为蓝本,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对宋朝礼射的多种文化意味有所了解。礼射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至宋代已然具有多样功能和多重性质。通过对宋朝礼射文化的研究发现:宋朝宴射活动尤为凸显,此时的宴射特色鲜明,具有联系两国情感、加强彼此交流的重要外交作用,同时宋朝的宴射活动娱乐味道浓厚,是古代帝王进行游玩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不仅使我们对宋朝礼射文化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而且对现代社会射箭活动的开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自称为帝,建立金朝。于1125年灭辽,辽亡后,金朝与北宋形成对峙,金太宗完颜晟挟灭辽之势继续南下,于1127年打败北宋。灭亡北宋以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且形成了长期与南宋对峙的局面。1208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末帝完颜承麟死在乱军之中,金朝灭亡。在金朝统治的119年间,统一了货币,发展了经济,此时金朝一度呈现出一片安静祥和之态。在很多国家制度、民俗活动上金朝都借鉴了辽朝或是宋朝。如武举制、射柳活动等。射箭运动延续了在辽代的重要地位,在金朝,射箭运动亦是统治者进行招贤纳士、娱乐休闲的最好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于大量的古文献资料,来叙述射箭运动在金朝发展的一个真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浅谈宋代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宋朝历史320余载,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宋朝也是我国武艺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武术器械作为演义武术发展的重要元素,研究在这一时段"十八般武艺"的演变,对认识宋朝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力图清晰地刻画出宋朝武术器械的更替,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我国武术器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