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内容:写作要有新意   师: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是上海著名作家柯灵关于作文的一段话:“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以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崇高宏远未来为理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生: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人生原则就是作文原则。   生:作文要写真的,唯美的,文章的内容不能空洞,要写出人间的喜怒哀乐,有一定的目标和理想。   师:以天地为心:写作时,思想不要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要以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作为思考出发点;   以造化为师:造化即自然的创造者,要拜大…  相似文献   

2.
《我的空中楼阁》抒情主人公以淡泊坦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用充满情趣的慧眼审视天地自然,人格超然,蕴含善美之气;质彬彬,透露灵秀之光。章丰厚而隽永,精巧而雅致,如一朵鲜艳夺目的散之花盛开在高中语的沃土之上!  相似文献   

3.
明代学者、画家董其昌,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强调了“师前人”与“师造化”的先后顺序,可谓真知灼见。凡是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不掌握规范的程式性的程序而直接面对自然创造艺术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反过来看,一味地强调笔墨神韵而忽视具体的物象,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虽然“笔墨神意”非常重要,但是“舍形无以求意”。因此,让笔墨与造化并行,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理念,并指导着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李可染、黄胄、叶浅予、李苦禅、陈子庄等人的绘画,皆遵循这一法则。不过,他们对笔墨程式与自然造化的关注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均以临摹入手。有一定基础后,进而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向自然学习,为"师造化"也。"造化"是自然,是宇宙、天地。这是学习山水画最最重要的途径,著名的山水画家都很重视"师造化",通过向大自然学习,以追求个人精深与大自然精神的契合统一,通过画作抒发自己个人的情感,并赋予大自然一种新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师造化”是我国古代画论中颇为重要的理论主张之一,它对迄今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带着本民族泥土芳香的理论主张,人们不断称颂它的“进步”、“积极”和“贴近生活”。在人们看来,“‘造化’是自然、天地、宇宙,‘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的意思”,即是“画家从客观自然万物吸取创作原料,以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巫蓉 《早期教育》2007,(2):31-31
我园长期使用的《娃娃情趣日记》是我与幼儿、家长谈心交流的快乐天地。我时常和家长一起,怀着欣喜和童心拜读孩子们的童言稚语。分享他们别出心裁的神奇遐想,体验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陈军 《上海教育》2015,(7):74-76
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师"存在的地方;"道"即是"师"。"道"在天地,天地即为师;"道"在万物,万物即为"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师道"一体的理念。"师道一体"的另一意义是,肩负着"道"的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这样一种人,也称其为"师"。虽然这个"师"不过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入而已,但是,由于他起到引导、激励、校正学习的作用,在"传""授""解"上有独特功能,因此,他自然是求道之师,是真理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生活即课堂.无论是孔子"以天地自然为师"的主张和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的思想,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无不表现出倡导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为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是最近的.  相似文献   

9.
在教室里经常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警句。“苦”就是告诉人们要搞好学习,无论课内课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下苦功。课堂上我们不必“天地尊亲师”、“事师如父”,让课堂教学产生快乐情趣,让学生懂得接受知识的熏陶是一件快乐的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建立在平等意义上的幽默。  相似文献   

10.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颇具情趣的儿童歌曲。歌曲以小猫调皮、有趣的叫声构成一种幼儿熟悉、喜爱的“小小天地”,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歌曲的音域较宽,这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有广阔的审美天地,语文新教材更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等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课堂。无论是孔子“以天地自然为师”的主张和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的思想,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无不表现出倡导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厢的地理”,因为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难以想象,那种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骨肉分离”,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片树叶》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自然”单元主题下的一篇选文。文章通过鸟儿与树上最后一片树叶对话的形式,描述了这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巧妙地将有关落叶的自然常识融入故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进情趣盎然的故事,同时又注重落实识字教学这一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打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打一”的教学模式,坚持在阅读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识字教学,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自然与高效整合。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是秋天。师: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你发现了哪些…  相似文献   

14.
南河下盐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河下历史街区是扬州明清盐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海盐博物馆、复建盐商宅第会馆园林、营建餐饮娱乐天地等发展以盐化为主题的博、观光、美食、体闲等旅游,让游客了解扬州与盐的不解之缘,体验扬州盐商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生命的物质依托,生命是自然的精神性灵,自然与生命相得益彰。中日重要作家郭沫若和川端康成,在其小说中以日本岛国为艺术天地,专注于自然风物与人物心灵的和谐统一,热衷于花与人、樱花与女人的相互观照,表现了物我如一、物心契合的生命观念。这与二者共同的日本文化印记和东方文化血缘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7.
记得是去年春天,爸爸给我带回一本《孩子天地》,没想到从此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孩子天地》既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孩子天地》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孩子天地》里有“名家新作”、“自然与发现”、“艺术星空”、“科学与发明”、“大玩家”和“康乐园”等许多栏目。在  相似文献   

18.
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分析老子“自然”的三个层次,即“道法自然”、“百姓皆谓我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论述老子“自然”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在最高价值与理想原则、处理社会群体关系和个体生存发展三个层面上的运用,分析了作为实现“人文自然”之方法的“无为”。多侧面考察“人文自然”原则,论述“人文自然”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毅义。探究“人文自然”与“天地自然”的衔接,以及由“人文自然”的提倡和实践走向“天地自然”和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天地间,一树寒梅夺目而来,朵朵梅花在枝头绽放,装点着苍茫的天地:这是一本书的装帧,雅致、轻盈、耐人寻味的艺术创意--红梅映雪.它使我在开卷之前便体味到了情趣与艺术交融的诗意之美.这便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的第四卷--<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所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与感怀.  相似文献   

20.
师道杂议     
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的观念,远在荀子之时就已出现。明清之际,一般人家厅堂中部立有“天地君亲师”这样一个牌位。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了,民间渐而将“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国亲师”。在中国古代普通民众心目中,天、地皆是虚位,君或国也是虚而远之的对象,故五大尊中,最为百姓看重的是“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