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释、道三教构成了九华山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道教从汉代传入九华山,兴盛于唐,延续至20世纪。佛教自东晋传入九华山,兴于唐而盛于明清,最终使九华山跻身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儒教自明代传入并兴盛于九华山,至清代衰落。儒释道三教在九华山相融相合,最终以佛教占绝对优势。九华山宗教文化表现出融合性和世俗性的特征,形成了和谐精神与大愿精神。  相似文献   

2.
皖江地区宗教文化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色,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皖江宗教文化有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以巢湖、芜湖和马鞍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以及以沿江各大城市为中心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五大宗教按其宗教伦理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其中佛教解决的是人的生死问题,道教解决的是生命的超越问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可以合为一种,解决的是人的现世生存问题.这三种宗教伦理是皖江宗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皖江历史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皖江社会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九华山地藏信仰在明清时期崛起与流行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了宗教的力量与形式,民间化与宗教化是其变迁的两大趋势,民间宗教其变迁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5.
皖南古称"吴头楚尾",也是古代北人避乱南迁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交融生辉,衍生出斑斓瑰丽而又极富特色的皖南区域文化。其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是高校进行学术研究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我院坐落在具有"千载诗人地"的皖南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依托地缘和学科专业优势,长期致力于皖南区域文化的研究,在池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九华山佛教、徽州民间宗教、皖南古村落及杏花村文化、江南诗文化和谱牒文化等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引领地方文化的特色科研。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剧作家张大复写有多部宗教剧,这些剧作既借助宗教智慧传达作家“布道劝善”的创作主旨,又展现了明末清初宗教生活的真实图景.同时,透过剧中宗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包容性、世俗性,我们亦可窥见中国宗教文化的宗教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多神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等——对张氏宗教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阐扬了儒、释、道三教扬善惩恶的伦理意识 ,并规范人欲 ;三教互补的人格范型 ,决定了好汉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三教宗教观念及某些表现形式 ,是小说构思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命运的依据和手段 ,在写实的背后又显现出宗教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宝卷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用语多源于儒释道三教典籍,并进行相应的改造与组合,是民间宗教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劝惩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9.
深化“三教”改革,有利于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实现“1+X”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ETS)的课证融通。“1+X”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ETS)课证融通教学设计案例,以“三教”改革为背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制定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探讨了实现“1+X”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ETS)课证融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九华山旅游产品缺陷,文章将九华山旅游产品提升到文创产品,并提出了九华山文化符号凝练、产品门类科学归纳、文化符号艺术物化三大开发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和带动九华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高僧。其中陇右籍高僧的佛教活动,对于促进佛教文化向本土化的快速发展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联系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从儒家、道家、佛教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华武术文化现象。旨在完善中华武术的体悟思维观,发扬中华武术体悟的文化特质,更好地诠释中华武术的体悟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儒、道、释主体文化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社会属性、运动属性和文化属性审视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特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因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而充满活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但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现代化不能使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文化精髓、文化范畴等方面,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天人合一",是顺应自然而发展生存的;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释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异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20.
杜甫陇右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诗人对儒家文化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超越 ,他无论穷达 ,始终不忘兼济天下 ,将国家、人民牢记于心。他对儒家学说中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心领神会 ,并以自己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证明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他既对儒学融会贯通 ,也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 ,力主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爱植物 ,怜悯动物 ,展现出以悲悯为特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