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着诸多关于汉族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传说。其中,诸葛亮南征的传说可谓形形色色,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众多南征传说中比较典型和流传较广的传说之一,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出发,对诸葛亮的"攻心"战略观、人才观以及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民族政策等进行初步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文章认为,诸葛亮内心深处存有"帝王之志",在其出仕前后,无论是对时局的精当分析,还是在蜀汉政权里铲除异已,都显现出诸葛亮这重性格.  相似文献   

3.
对话语体中表示"用言语表达、说明"义,现代汉语中用"说",古代汉语则主要用"曰"表达。纵观历史,秦汉时期主用的是"曰";魏晋至宋元时期,"说"作为这一意义仅偶有见例,"曰"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元朝至清朝时期,"说"在大量文献中已经取代了"曰",然而在书面语较强的文献中,"曰"依旧使用较多;及至新文化运动后,"说"才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产生这对常用词历时演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如社会因素、民众心理等,决定因素还是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帮助"与"帮忙"两个词经常产生偏误,通过分析调查偏误用例,概括出"帮助"与"帮忙"主要有四方面的区别:"帮助"不是离合词,"帮忙"是离合词;构成两个词的语素性质不同,"帮助"由两个动语素构成,"帮忙"由一个动语素和一个名语素构成;"帮助"后常带名宾,"帮忙"不能带名宾,常带动宾;"帮助"是动词,"帮忙"是兼类词。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的梦想,"中国梦"和"美国梦"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中国梦"旨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梦"重在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平等发展。两者一方面在对个人、家庭、理想方面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在内涵、历史起源、目标和实现途径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论述了两者的内涵、异同点,并根据"美国梦"的特点提出了三点借鉴反思。  相似文献   

6.
"群众路线"乃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产物,作为近现代中国政治理论中的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概念,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的的灵魂!也是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近百年中共"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群众路线"概念是什么时间?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学术界见仁见智,分歧颇大,本文逐一考论、辩正其说,认为:"群众路线"系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群众路线"的概念最早是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的中共"三人委员会"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给"字在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当中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给"既可以作为动词出现在文章里,也可以作为介词发挥其作用,还可以用作助词。该文主要研究的是"给"作为助词,在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作为助词其自身具有起源、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枞阳话中有两类特殊的"得"字结构——"得得/不VP"和"不得VP"。"得得/不VP"表达的是客观环境上的许可,"不得VP"表示主观猜测,二者共存于枞阳话中但其历史来源不同,"得不+VP"在枞阳话中的出现也使它"瓜分"了"不得+VP"的一些用法。二者都表现出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不得VP"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而"得得/不VP"表现出的是使用频率的差异,这种不对称除了有历时的动因也与"得"语义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橐"、"囊"、"袋"的历时更替过程。先秦主要用"橐"、"囊";两汉时,则只用"囊"不用"橐",同时开始出现了"袋";魏晋至明,"袋"不断发展;到清代,"袋"完成了对"囊"的替换,成为当时的通用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至今,"世界历史"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由"欧洲中心论"向"全球历史观"的转变,近几年又出现了"中国中心论"的新趋势.研究这三种观点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观念包括了宏观世界史和微观世界史两大体系.从宏观上讲,需要用"全球历史观"看待世界历史,即世界历史就是全球性历史,包括全球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从微观上讲,需要用"对象中心论"看待世界历史,即每一个特定的对象都可以形成为一个中心,以此中心为基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向外辐射,就构成了微观世界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2.
在建国初期的文坛上,“朱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共和国的第一次文艺大批判,就是从对包括他的《关连长》在内的几部作品的批判开始的。从此,朱定走上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创作道路,文革中还险些被砍了脑袋。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热情才真正勃发起来,闯进了涉外题材的新领域,为我们摄取了一组表现改革开放生活的连续性镜头。他在这些作品中,既不回避我们在体制上的弊端,又注重表现我们在制度上的优越,对中国,对外国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表现出艺术上的胆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含建阳市)是朱熹一生中求学、成长、成就其理学体系的地方,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成熟、传播、发展。在武夷山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将对武夷山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SWOT方法对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整合武夷山周边的朱子文化旅游资源;将朱子文化旅游进行主题开发;将武夷朱子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将武夷朱子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业态相结合,促进武夷山朱子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朱湘有许多诗歌是表现死亡的。他诗歌中的死亡可以分为他人之死、英雄之死、朋友之死、诗人之死四大类。对于死亡的表现也大体经历了一种由外到内、由空泛到具体、由虚到实的过程,其态度既有常人的一面,又有非常人的一面。朱湘最后的自杀是其非常人一面的具体表现,其诗性的方式可称得上对于诗歌的一种"殉道"。  相似文献   

16.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但却满贮着诗意,这得益于作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在行文时或化用古典诗歌的意境,或借用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或将诗情与画意结合,或巧用叠音词,或陈言妙用,引申发展,总之,处处诗意盎然,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  相似文献   

18.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这两句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即情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明代中叶著名诗人朱应登的生平进行了考证与论述,力图勾勒出朱应登一生完整的轮廓,并就其生平中的相关问题及其诗歌创作的大致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论证传统道德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朱熹首先设定与论证了形上之理(本体)。朱熹学说通过强化理性自觉原则,完善了传统道德的理论体系,树立了传统道德的绝对权威,但是,其绝对化倾向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的僵化和异化,使之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王阳明心学力矫朱学之弊,通过“心即理”说和“良知”说,强化了意志自愿原则,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把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内心情感和良知自律,从而圆通地解决了朱学的理论缺陷。但是,王学自身也隐含着理论危险,这种倾向在王门后学那里变为现实。总之,从朱熹到王阳明,经历了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理论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