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刘颖 《新闻前哨》2012,(7):99-100
期刊与微博的结合方式 1、发预告 面对网络的冲击,不少传统媒体开始开设微博,融人微博社区中。人民网的微博“人民微博”也于2010年2月1日正式出现。同时,许多传统媒体也相继开通微博。有的借助门户网站,如新浪网微博;有的与报纸自身网站为一体,如《齐鲁晚报》微博,大洋微博(《广州日报》)。目前,媒体对于微博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娱乐类、新闻类和服务类三个方面。其中娱乐类以“湖南卫视官方微博”为例,在其官方微博的首页介绍里,就有这样一段话:“在这里你将第一时间了解到大量芒果台内幕”。湖南卫视微博发布节目预告或节目宣传,吸引了大批粉丝也增加其收视率。新闻类以“南方周末官方微博”为例,南方周末微博利用微博来发布纸质南方周末的新闻内容,微博内容显示其最核心内容,再用链接提供相关的具体内容、解释和背景。  相似文献   

2.
时运斌 《青年记者》2012,(18):82-83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渐增强,党政机构与领导干部开微博已成为一种趋势,微博问政更是成了“官民”沟通的新渠道.传统观念中,执掌公共权力的官员总是给人严肃、刻板、程式化的印象.而官员微博特别是一些相当级别的高官微博的出现,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这种传统印象.有的一扫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谈执政理念、讲工作方法,也“八卦”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撇开“官方语汇”,内容更趋生活化,更丰富多彩;也有的把一些不便在工作场合发表的感想和观点发在微博上,与网友分享.  相似文献   

3.
你有微博吗?你开了几个微博?你同时能更新几个微博?如今,很多人见面都会这样问。开微博已然成为一种时髦事情。的确,在2010年的中国,微博正迎来春天,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4.
说到学习,青年人都爱讲个条件。诸如老师、时间、书籍等等。不可否认,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然而,能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是生活在并不优越的学习环境中的。那么,有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中怨天尤人,结果一无所获;而有的人却在这种环境中自学成才。这里有啥奥妙呢?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并不优越”的学习环境中,还存在着状况不同,条件各异的“小气候”。如:有的有家传“绝技”可以利用;有的同学在大学念书可以提供帮助;有的邻居是有学识或技能的人,可以请教;有的干技术活可以适职自  相似文献   

5.
今天你“围脖”了吗?已悄然成为了一句流行问候语。“围脖”是网友对“微博”的呢称。“微博”借奥巴马参选的西风,崛起于江湖。随之微博在中国也形成一股潮流,饭否、叽歪、嘀咕等微博网站涌现,随着门户网站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加入,微博的发展摆脱了单一的效仿模式,逐渐融人了中国本土元素。“青海玉树地震”微博成为救援及报道的新阵地。许多人在微博上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微博已不再仅仅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它秒播救援情况,充当信息枢纽,传递大爱无疆,它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它正作为一种媒体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微博兴起与纸媒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推出,中国开始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堪称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新媒体,因为人人可做记者和编辑,它满足了人们社交、被尊重、影响他人等多方位需求。"在微博上,可以更看清一个人,打造个人品牌,微博可以成为你的‘新门户网站'。"作为独家信息发布的最好平台之一,微博可谓"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在新闻传播中,微博由于使用者众多,比传统媒体机构有更大的地域覆盖,在报道突发新闻方面有着更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只知道唐僧肉好吃,吃了长生不老。没想到好新 闻也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不信你查看有关资料,就可以发现许多获奖新闻屁股后面缀着作者、编者姓名一大串,有的是作者一个、编者几个,有的是作者二三个、编者五六个。反正,五到上十人“集体创作”的好新闻多的是。 这些好新闻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吗?不可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9.
在地市党报和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记者或通讯员使用率较高的词句,且似乎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性,所以大家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也听之任之,很少有人提出什么异议。然而,如果你仔细地分析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有些词句的运用,无论是从文法规范,还是表达新闻主题方面。实际上是存在不少欠准确、欠妥当的问题。其中。有的属“官腔”、“套活”型,有的属“想当然”型或“人云亦云”型。总之,多少反映了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新闻“八股”文的倾向。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导向、  相似文献   

10.
好几年前读过一篇短文.一位有旅外经历的女士说,在一些国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如果遇到有人恃强凌弱,周围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不是像咱国人那样围观看热闹,而是一齐无言地注视;如果那个恃强者还不肯罢手,会有人正色以告:“我们在看着你呢!”接着,会有更多的人发出呼应:“对,我们在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11.
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感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怀艳 《视听界》2005,(4):i005-i006
新闻的真实有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之分,但即使是两者都达到了,观众看起来也未必就有真实感。这是因为真实不等于真实感。真实感,简单一点说就是你做的新闻让新闻看起来是真实的。打个比方,“白菜”在你的新闻里看起来是不是“白菜”?有的记者能把“白菜”报道得像“萝卜”。电视是形声兼备的传播媒体,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的营造也有它的独特性。这主要取决于电视新闻的独特性和它的表现方式。首先,从画面上来看。1.细节电视用画面说话,真实感首先来自画面的真实和可信。画面的真实源于细节的真实“。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2.
欧漫 《新闻前哨》2014,(6):55-55,62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快速更新、篇幅短小,汇集成大量的资讯让人目不暇接.不少传统媒体纷纷顺应这种信息碎片化的趋势,在新闻写作和编辑方面采取“碎片化”的方式.所谓“碎片化”,出自英文的“fragmentation”,意即完整的东西被分成许多零碎的小块.根据人民日报2012年针对8万多名受众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碎片化”消费趋势初显.近四成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人不到5%.  相似文献   

13.
当“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的问候语时,你就不难发现微博正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然而,微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有人称缺乏意义的无用信息和情绪发泄在微博上时有出现.于是人们有了微博正在被“口水化”、变成“泄愤地”的担忧。那么,微博会不会被“口水淹没”呢?  相似文献   

14.
独守苍茫     
入行六七年,相熟的同行偶遇,总要互相问问:"你现在在哪?"无他,只因记者这个行业流动性太大.笔者在同行聚会中,这样的情形每每出现:你跟身边人说起他们单位最近做的一篇报道不错,他却告诉你前不久刚刚另谋他就.不少人是在行业内流动,但也有很多人改了行,他们有的考了公务员,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中谐音现象的传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音是语言运用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大众传播领域中也广泛使用。比如,广告词中利用谐音活用成语的方法,像“咳不容缓”、“随心所浴”、“骑乐无穷”等广告语,所利用的就分别是成语“刻不容缓”、“随心所欲”、“其乐无穷”的谐音。谐音现象有些也不一定是成语,有的只是一些固定的说法。比如,有一部电影名为“‘缘’来如此”(2003年9月28日北京电视四套),就是谐音于“原来如此”。北京  相似文献   

16.
兔子通常比乌龟跑得快。但“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的并不总是兔子。在新闻界,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出稿很快;有的记者则似乌龟,慢思熟虑,不轻易下笔,甚至给人不出活儿的感觉。一般而言,新闻采写忌缓讳慢而尚快,尤其是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这样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想知道的事情,由于“兔子”式的记者可以充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所以,“兔子”式的记者在各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但快也往往有快的缺憾。因为快,因为匆忙,“兔子”  相似文献   

17.
董松 《新闻前哨》2013,(2):86-87
手机定制的滚动新闻可以让你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你想看报纸电视新闻,去了解最新的爆炸性新闻?别逗我了,我头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什么,你想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寻人启事?用微博吧,我的微博里有2万多个好友,他们里面每人再有个5000粉丝吧,如果再有一半人转发,数目将以几何数字递增,直到传遍整个城市及至全国。  相似文献   

18.
刘洋 《中国广播》2014,(7):96-96
最近,一款匿名社交应用“秘密”受到人们欢迎,据了解,“秘密”提供的是一个完全匿名的私密倾诉社交App,你不能和家人朋友说的秘密,不能在微信、微博上说的秘密,都可以在这里倾诉。  相似文献   

19.
葛明  邵旭根 《传媒观察》2013,(11):56-58
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很多事件中的旁观者、当事人都成为记录者,各种视角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传播出来。媒体人使用微博、微信,建立广泛的职业社交网络、更为快捷有效的信息源,得以有效拓展报道自由度。双“微”时代,正在改变纸质媒体的新闻流程,甚至其操作理念也在酝酿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试图从新闻实践层面,探寻“微”生态下纸媒突围的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一、微博与微博公关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发布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当然了也可以发布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200万粉丝,你发布的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200万人。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