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学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着一种示范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的高低。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在某地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章,题目就是要增强经营意识。章说:“市场经营是没有边界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随着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出现,教育的‘产业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教育不再是‘纯净的公共产品和对人的恩赐”“办学也不再只是‘找市长’而还要‘找市场’”。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下简称“新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目的,据说是:“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学校教育中的主体究竟是谁?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些同志主张‘双主体’论,即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而且这两个主体还可以轮流‘执政’,是谓‘轮流主体’论。……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双主体’论或‘轮流主体’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混淆了主体与作用的界限,似乎承认谁是主体,就是肯定谁的作用大。其实不然,承认学生是主体,并未否认教师的作用,反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结构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始终认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名师、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工作的‘领跑者’。但作为校长,绝不能把‘宝’仅仅押在这几位教师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学校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今后,我不再是‘学校人’,而是‘区域人’了,应该会到不同的学校交流任教。"这是看到福建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意见》时,福州市铜盘中学刘承俊老师的第一反应。日前,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这份《意见》备受关注。《意见》规定,该省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全面实施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任职、任教达一定年限的  相似文献   

7.
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教育随笔,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又成了守护教育者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有力武器。记得曾在某报刊上看到一则记者采访吴非老师的报道,当记者问他,“当前,很多教师身上弥漫的是‘无力感’,而你却喊出‘不跪着教书’,你有信心继续下去吗?”“我会喊到最后,因为这是教师的职业尊严。  相似文献   

8.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9.
郑也夫 《教师》2013,(35):2-F0002
盘点时下围绕中国教育的话语。我以为。概括其病症的最流行词汇莫过于‘应试教育’,指示其出路的最高频次的词汇当推‘素质教育’。我不以为他们找准了病因和药方。这对词汇宣扬了二十年,从学校、教师到家长、学生,施教者与受教者却不买账……与‘应试教育’构成二重奏的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学内,有学生说:"每一天走进学校,我都很快乐。因为当我想看书时,随处可以拿起一本书来品读;当我想找人倾诉时,这里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当我想展示自己时,这里有‘大家讲坛’‘童话梦工厂’等很多平台……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有老师说:"我们学校倡导‘悦文化’,这不仅仅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乐观豁达、积极有为,我们工作得很快乐。这里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有家长说:"在这里,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释放。学校倡导家长以身育子,不推卸责任,并学会欣赏自己的教育贡献……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06,(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指出:“在当今, 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育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一些学者也指出,未来的学校“将同时提供教育和训练……学习业已解决的问题属于训练,而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才是教育。”可见, 合格的未来教育,应该是研究教育型的教育。少先队辅导员也应该是研究教育型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我始终认为:“学校的发展,需要名师、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工作的‘领跑者’。但作为校长,绝不能把‘宝’仅仅押在这几位教师身上。我们应该看到,学校的整体提升,靠的是整个群体的实力。”因此,在十年的校长生涯中,我始终把教师的群体发展和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崔富强 《教育艺术》2003,(12):17-18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自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牢记自己肩负着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诠释“育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着人民教师的义务。对学生“‘宽’‘严’有度,关爱无限”是我从教多年来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4.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当心“去数学化”》一文。文章不长,寥寥700余字,但读后感慨良多!张教授在文中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并认为“‘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读了这篇文…  相似文献   

15.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年的一次报告会,我回答老师们的问题.有位老师说:"……你可以这样,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教师……"当他第二次说"我们普通老师"时,我不得不打断了他的话,我说:"对不起,我认为只有‘教师’,而没有‘普通教师’."——我的意思大家听懂了,纷纷鼓掌. 和被人称作"普通群众"时会有异样感觉一样,我听到老师自称"普通教师",便比较敏感.教师就是教师,这个词,我已经看得很高了,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是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人.我们先站直了做人,才有可能唤醒人的心灵,唤醒人的尊严,让儿童,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尊严和美丽.在未来的岁月,作为真正的人,站立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们这一代教师没有这样的理想,我们的生命也将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职业不普通也不特殊,只有合格与否,没有也不应有等级之分.  相似文献   

17.
<正>张奠宙教授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论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这一现象,张奠宙教授称之为"去数学化".在这些"去数学化"的  相似文献   

18.
臧学民 《湖南教育》2005,(19):19-19
在我读到下面这段话以前,“教研”在我的意识里是神秘而遥远的——“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摘自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文中对“叙事研究”的阐述,帮我揭开了“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在“叙事”中走近“研究”。  相似文献   

19.
科学研究的起点往往不是已有的问题 ,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 ,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 :“现在 ,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 :‘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 ,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 ,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的确 ,学生“问题意识”缺少 ,是我们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有一首歌唱得好:“让我们手牵着手,去寻找幸福,你幸福我才幸福……”伫立于三尺讲台,有了学生的幸福,才有教师的幸福.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理论》中说过:“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