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一、问题的提出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学者由此提出“增强体质过时论”的观点,认为“增强体质”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学观点”,是“一维体育观”,是“理性工具的表达”,而追求“健康第一”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文精神”。有人甚至认为“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在学校体育里宣扬‘增强体质’甚至以此作为‘体育本质’的国家”,并进而指出“没有‘健康第一’的理论体系支撑,就不能清…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明“人文体育观”违背客观规律,并指出真正的体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不能不以增强人的体质为主,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不是“生物体育现”,更不能从体育中“淡出”,中国的体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体育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多年以前,学体育的不知“人文”为何物。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但随着新世纪到来,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体育理论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种种隐患。就中国体育而言,建构人文学科,首先需要了解人文精神。何谓“人文”?在中国古代,“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人文体育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构建新的体育理念,成为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坚持“全民健身”论是人文体育的根本;弘扬“综合功能”论是人文体育的中心;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人文体育的关键;贯彻“可持续发展”论是人文体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文学、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剖析,指出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人文体育观的建立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人文精神的概念入手,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批驳了体质派对人文体育的偏见。指出中国体育自古以来就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实施全民健身、体育休闲娱乐化、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人文奥运的理念等角度,提出重新建构人文体育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发展的基本线是坚持青少年“健康第一”,根本线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的时代内涵与具体形态,即以革命斗争为中心的军事体育观、以增强体质设为目标的生物体育观、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的身心和谐体育观、以体育教育为指导的素质教育观、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体育观。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既有一以贯之的基本线与根本线,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青少年体育观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基本线与根本线毫不动摇,创新出青少年体育的新形式,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自身向更现代化更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年来人文体育观研究述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人文体育观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在体育认识上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体育的社会本位和人本位的关系、体育的人文精神等问题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21世纪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应从人学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对人文体育观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体育的人文性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竞技体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竞技体育的主旋律,成为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就要实现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卫 《体育学刊》2003,10(4):1-3
采用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人理念的讨论和理解,认为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体育实践有其局限性。主要观点:体育是人产物,应“以人为本”。“人体育观”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在进一步认识体育和对现代体育“异化”的批判中,都需要有一种人理念来统领其发展方向,这就是人体育观的渐入。  相似文献   

11.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曹卫 《体育科学》2004,24(3):67-6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体育的人文性和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主旋律,成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就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两大哲学思潮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探讨和理解,认为长期以来“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之争,其实质就是上述两大哲学思潮之争在体育领域的反映。这两种体育观的分离状态给体育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合理整合,当务之急尤其要重视“人文体育观”在体育实践中的引入。  相似文献   

13.
“健身与体育”一文明白地论述了真义体育不能无业,不能以运动娱乐竞技为业,必须以增强体质事务为业的道理,确切地指出了中国体育以运动娱乐竞技为业而抛弃增强体质业务的严重错误,如实地提出了为真义体育树立增强体质业务的历史使命,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至今,在我国树立增强体质的业务,其难度非常大。这并非健身的业务如何难,难是难在运动娱乐竞技意识的桎梏上。在真义体育中破除“竞技——体育”旧意识,弄明白专业(增强体质的事务)和专业教育(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言)之间的木质联系,这对我国体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即大学竞技体育起始于1986年,对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与单纯的追求锦标主义,使其体现为社会本位的“工具化”与中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相悖,出现大学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竞技化”倾向,没有发挥大学体育培养健康与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功能。大学竞技体育目前缺乏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核,它还需要历史的积淀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只有回归“人文性”,才能弥补大学体育在其发展中出现的“人文危机”。  相似文献   

15.
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人文体育观,指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生物体育观,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在体育发展的历史中,这两种观念所引导的实践有时并存,如古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有时交替凸现,如自然主义体育与军国民主义体育。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忽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文精神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联系当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分析目前学校体育面临的“人文危机”,提出了学校体育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并认为科学与人文的协调与融合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黎文普  刘晟 《体育科技》2012,(4):121-123,129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分析当今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出发,呼唤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从而建立起科学的人文体育观;对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翼鉴 《体育学刊》2007,14(4):17-18
认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中的“党和政府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的观点切近中国体育现状。中国体育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必须分开。增强体质单靠体育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体育文化的传播者,肩负着当代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观的落实工作。当前,体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体育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不足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整体的教学过程人文内涵的缺失。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新思想,积极探寻富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吴翼鉴 《体育学刊》2007,14(4):17-18
认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中的“党和政府办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的观点切近中国体育现状。中国体育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必须分开。增强体质单靠体育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