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张宝隆  王昊  张卫 《情报学报》2022,(4):375-387
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学科自身独特性逐渐被弱化,而独特性是体现学科本质和内涵的重要特征,这对于学科守正拓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指标学科区分能力来对学科内容的差异性进行测度,以分析学科的独特性和交叉性特征。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采用2019年23个学科的题录数据对学科区分能力进行测度,并结合基于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ADV (angle-distance based visualization)的空间可视化对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基于此,对比分析学科区分能力与交叉指标的优劣性及相关性,并采用学科互引网络对其区分能力进行验证,探讨学科交叉程度对区分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学科区分能力能够很好地测度学科内容差异性;所提出的ADV可视化方法能够准确刻画学科差异性特征;学科区分能力与交叉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以互为补充;学科交叉程度对学科区分能力具有消极影响,交叉程度越深,其区分能力就越弱,反之越强。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意义] 学科交叉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学科交叉理论及实践的综述,分析讨论学科交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方法/过程] 通过对学科交叉理论及实践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归纳和分析,结合对学科交叉类型和交叉动力学研究的综合分析,重点对当前已有的测度学科交叉程度的引文分析指标和学科交叉度计量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当前的学科交叉研究分为宏观态势和微观内容两个层面,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学科交叉类型研究、学科交叉动力学研究以及学科交叉性测度指标研究.学科交叉的测度属性分为学科多样性和学科聚合性,其测度指标分为3类:学科多样性测度指标、学科聚合性测度指标和综合性测度指标.学科交叉度计量的实践研究可以分为3类:基于交叉度的统计指标的计量、基于社会网络指标的计量以及利用多种指标的综合性计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提出一种潜在学科交叉主题识别方法,主要开展学科交叉主题识别与知识融合测度两方面的研究,以识别处于知识融合潜伏期和萌芽期的潜在学科交叉主题。[方法 /过程]首先,设计并提出学科关联实体抽取规则,构建基于学科关联实体的学科交叉潜力计算方法,以实现学科交叉主题识别,解决潜在交叉点识别的问题;其次,构建以融合强度、融合广度、融合深度为中心的学科交叉主题知识融合阶段特征测度指标与方法,以揭示知识融合过程;最后,基于交叉主题知识融合阶段特征与判断规则,识别处于潜伏期与萌芽期的潜在学科交叉主题。[结果 /结论 ]以合成生物学和水稻遗传改良领域为例,开展潜在学科交叉主题识别研究,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识别学科领域之间的潜在交叉主题,为高效探测有潜力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发掘未来的研究发展动向和机会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论文学科类别的共现网络,从网络凝聚性视角下的关系密度、关系强度和关系差异度等多个维度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科交叉研究水平的宏观发展态势,并利用可视化分析揭示学科交叉融合的微观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学科交叉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不断拓宽,在学科融合程度、学科知识差异度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以加强理、医、管、文等中小规模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主,以电子学科群为核心的特色工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出现下滑。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基于主题关联相似度揭示主题汇聚及变异过程,识别学科交叉主题及交叉模式,归纳学科主题的演化趋势及演化路径模式。[方法/过程] 获取情报学学科科研论文的高频主题词,构造主题词共词矩阵,利用网络社区演化分析工具生成学科主题演化网络图,结合指标数据对学科主题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总体上看,情报学学科的研究主题虽然在反复地变化,但核心主题一直存在;扩张、收缩和合并是研究主题最普遍的变化态势,分裂现象较少,产生和消亡现象存在;有3条特定社区演化轨迹清晰地贯穿始终,活跃度相对稳定,反映了3类核心研究主题;3类核心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呈现出升华吸纳、共融迭新和辐射推进3种演化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基于主题关联学科主题演化路径的多模式识别方法既能从宏观层面呈现学科主题演化形式,也能从微观层面分析学科主题交叉模式,结合二者可揭示学科主题的继承或创新,预测学科交叉主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将学科交叉的定量化研究分为计量指标和可视化两种方式,深入分析Rao-Stirling、信息熵、中介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核心度5种指标的计量差异和学科交叉覆盖地图的可视化方式。在此基础上,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1-2010年间情报学期刊论文为数据源做学科交叉度计量的实证研究,分析5种交叉度计量指标的计量特征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情报学在这10年间并未与与本学科跨度较大的学科形成更多交叉,同时情报学在其研究领域内的核心地位有所减弱,并通过学科交叉覆盖图展示情报学研究领域的范围以及与情报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7.
利用引文内容进行主题级学科交叉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针对学科交叉宏观研究不能刻画学科交叉主题,以及学科交叉微观研究仍处于主题挖掘研究阶段的现状,从内容层面解决主题学科交叉度计算问题,并构建学科交叉分类的量化标准。[方法/过程]首先,采集学术论文并解析引文内容;利用术语集获取术语和术语主题。然后,统计引文内容中的主题术语重复率。接着,计算学科间的主题学科交叉度。最后,基于主题学科交叉度分布熵,进行分类并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①六个学科难以与医学在实践应用知识层面进行学科交叉;医学的理论基础与六个学科有明显的学科知识交叉。②学科交叉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界内交叉、工具型交叉和界外交叉。综上,通过引文内容中的术语可以有效地计算主题学科交叉度,定量地研究学科交叉类型。  相似文献   

8.
田甜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108-114
[目的/意义] 评价领域作者影响力的计量指标逐年增多。针对很多指数不是归一化的问题,介绍由L. Bertoli-Barsotti提出的GN指数,该指标结合G指数、总被引频次等因素全面评价作者影响力。但由于GN指数在界定核心文献时没有考虑作者合作,夸大了署名靠后作者的贡献,本文提出GN-C指数改进其计算方法以更好地评价作者影响力。[方法/过程] 在阐述GN核心思想基础上,从作者合作出发筛选核心文献,并比较其与G指数的异同。以图书情报领域作者为研究对象,从稳定性、相关性以及区分性讨论GN-C指数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GN-C指数对G指数相同作者的区分度达到93.55%,区分效果显著;对作者署名、总被引频次、论文总数等变量敏感且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G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通过量化计量指标对研究主题的知识扩散进行测度与分析,客观地展现研究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单元的扩散路径及其扩散规律。[方法/过程] 以Web of Science(SCI-E&SSCI)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通过被引参考文献检索方法,以J.E. Hirsch 2005年首次提出H指数概念的文献为被引文献,检索2005-2015间引用该文献的施引文献,得到样本数据。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与文献共被引分析。将分析结果通过本文所提出的双阶知识扩散度指标Q算法进行计算,得到指标Q量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H指数研究领域的演化扩散状况。[结果/结论] H指数研究主题的知识扩散的相关性随着流动阶层的增加而降低;H指数研究主题一、二阶知识扩散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二阶文献更侧重于应用领域的拓展,这也是该研究邻域知识流动的新增长点;通过对H指数研究主题的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双阶知识扩散度指标Q的准确性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采用被引次数衡量学术论文影响力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认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包括其传播的深度、速度和广度3个方面,熵可用于衡量学术论文影响力传播的广度。[方法/过程]选择1901-2017年生物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论文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纳入实验组,并根据1:1配对原则设立对照组,比较两组论文发表后5年内其施引文献所属学科数量、熵以及熵与被引次数的相关性。[结果/结论]实验组中65%以上的论文施引文献学科数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熵的均值介于0.552-0.772,对照组介于0.251-0.481,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论文的被引次数与熵的相关性较弱,均小于0.3。结果表明:①70%以上的高影响力论文在发表早期能够影响较多的学科;②采用熵对论文影响力广度进行识别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知识扩散网络和路径,可以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群体中心度指标,基于文献的引证关系和共被引网络对不同学科的网络位置进行了测度,探析了以共被引网络群体中心度为测量指标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交叉与知识扩散状况。结果表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在整个科学知识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且对各学科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经济学、心理学对教育学和体育学、哲学对政治学、环境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等也有较强的知识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识别学科对外输出热点,有利于分析学科交叉发展现状及趋势,把握学科影响力的提升方向。[方法/过程]目标学科文献跨学科被引,可以推动其他学科知识、文献的创新与产生,形成“跨学科推动力”。但跨学科推动力的大小不完全等同于被引数量,尤其与引用/被引双方知识的相关性有关。因此,本文引入物理学中的正交分解法,构建目标学科知识跨学科推动力综合模型,从知识跨学科输出强度、广度、加速度、相关度等方面识别目标学科对外输出热点。[结果/结论]以图书情报学2017—2022年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识别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同时依据一定分类原则将该学科知识对外输出热点划分为前沿、稳定、衰退3种类型,社会关注热点、学科交叉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分别属于以上类型。同时,综合分析发现图书情报学对外输出热点集中在交叉领域的信息管理与分析相关知识,但专业核心知识对外输出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技术之间的会聚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明晰技术会聚的内涵,探究其研究进展以及测度指标,以期能够为解读技术会聚的知识结构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过程]应用文献调研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辨析技术会聚与技术融合内涵的基础上,从学科、主题分布方面对技术会聚的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从多样性和凝聚性视角对测度指标进行梳理与解读,最后进一步辨析了技术会聚与学科交叉的异同。[结果/结论]技术会聚与技术融合在多数情况下意义一致,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反映在融合模式上;技术会聚的测度一般基于多样性和凝聚性两个视角,前者是从丰富度、均匀度和差异度三个维度来进行测度,后者则主要衡量技术网络中节点的作用和关系;从一阶和二阶主题研究展开,技术会聚与学科交叉的科研活动具有相似性,相同视角和维度的学科交叉指标也为测度技术会聚的程度、多样性和衡量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正受到许多学科的高度关注.本研究旨在探析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知识扩散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为数据来源,通过学科聚合性、学科多样性、学科地位三个维度的四个指标——网络中介中心势、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DIV指标——进行跨学科特征分析,使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被引次数≥1的目标文献及其施引文献进行知识扩散研究,并基于桑基图进行可视化展示.研究表明: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性越来越强,艺术与人文学科、工程学等学科近年在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图书情报学等初始相关学科的核心度则呈下降趋势.国际数字人文研究网络核心度的下降有利于数字人文与其他学科建立更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扩大研究范围.在知识扩散过程中,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流动较为频繁,语言学领域的论文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学的理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跨学科研究的驱动力分析入手,阐述跨学科研究的障碍、重要性和现实性,跨学科研究成为当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期刊论文与学科交叉的关系,证实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来进行跨学科研究是可行的。为了取得跨学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建立以学科交叉度为核心的跨学科测度指标,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使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得以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研究学科交叉融合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为高校图书馆抢抓历史机遇、应对现实挑战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过程] 探讨学科交叉融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阐述高校图书馆支持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学科交叉融合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和服务策略。[结果/结论] 学科交叉融合影响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组织与检索以及学科服务的质量,支持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升地位的有效途径。凭借跨学科服务基础和中立性质,高校图书馆应作为孕育者、连接者及主导者,做好系统谋划、推动资源建设、促进信息获取、发挥空间优势、深化学科服务,推动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改变以往研究局限于从学科或地域交叉单一测度探究该跨度对科研协作知识交流影响的做法,本文融合分析学科交叉和地域交叉两个测度对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形成的复杂影响过程。先构建起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并设置节点、子群、全网各维度特征分析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根据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值分析得到元网络特征;再分别从地域交叉和学科交叉两个测度分析得到这两个子网对应的在节点、子群、全网各维度的特征;最后建立起地域交叉和学科交叉子网与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系,得到学科交叉、地域交叉在科研协作知识流动元网络特征形成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学者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主体,学者跨学科交叉测度是交叉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鉴于现有研究从学者发文和引文跨学科性等方面进行学者学科交叉测度的不足,提出从学者跨学科合作关系这一新视角对学者进行学科交叉测度。[方法/过程]在将作者进行跨语言对齐和中英文研究整合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科目录和院系设置体系,对学者所在学科进行标识,并构建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学科合作丰富度、均衡度、差异度三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多样性测度指标,提出跨学科合作强度和密度两种学者跨学科合作凝聚性测度指标。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关联作者的中英文数据,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跨学科合作网络,利用上述指标对学者跨学科合作交叉情况进行测度。[结果/结论]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学者跨学科合作情况,提出的跨学科合作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是对跨学科测度研究的有效补充,对于了解学者跨学科合作的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在学科更名背景下解析和思考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路径,旨在拓展学科内涵、丰富学科体系,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学科力量。[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调研和国家战略导向,提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向度”议题,并从历史、现实、未来3个维度观测本学科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过程中的嬗变与发展。[结果/结论]面向科技自立自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供需矛盾突出、核心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为强化学科效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面向现实情境,加强学科制度建设;坚持吸收借鉴,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融会贯通,重视学科交叉协同;完善人才梯队,激发学科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针对可视化背景下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出发,梳理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提出学科可视化分析,包括学科结构可视化分析和学科演化可视化分析,根据不同文献粒度的选择和分析单元的类型以及研究目的将学科结构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科合作结构、学科主题结构、学科引文结构、跨学科和学科知识结构,将学科演化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科合作结构演化、学科主题结构演化、学科知识基础、学科研究前沿和学科预测,并按照学科可视化分析的基本步骤对各部分研究内容展开论述。[结果/结论] 以空间和时间为基本维度并依据学科可视化分析基本步骤为内在主线梳理当前研究是一种新颖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