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对论文影响力与其施引期刊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论文发表三年后的被引次数以及最大年度被引次数所表征的论文影响力进行探讨,对相应的论文影响力描述以及影响力分值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 基于评价指标设计原理,建立可扩展到多篇论文评价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多角度评价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提供多种指标。[方法/过程] 兼顾施引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包含TVF、TVF(n)以及VF(t)等单篇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提出将TVF指标扩展到多篇论文影响力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计算TVF、TVF(3)与被引次数C及施引文献的h指数的皮尔森相关性,并与他人的评价结论对照印证。[结果/结论] 对TVF及TVF(n)等指标不同的用途进行了探讨:TVF是累计综合影响力,用于全面评价论文的影响力;TVF(n)可用于比较不同年份论文间的影响力,且可预测它们未来的TVF表现。TVF还可被扩展应用到多篇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3.
希望在论文影响力描述中考虑施引期刊影响力分值的差异。在对施引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由论文被引次数的绝对量所表示的论文影响力进行了探讨,其中施引期刊的影响力及其整体影响力是建立在施引期刊影响力描述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应的论文影响力分值的分布情况也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研究Altmetrics热点论文的传播特性,阐释学术内容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方法/过程] 以www.altmetric.com热点论文的数据为基础,双向分析热点论文的Altmetrics分值与Web of Science被引次数的相关性,并讨论其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播主体的分布以及学术内容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结果/结论] 学科的差异影响Altmetrics与传统引文分析的相关性。公众为学术内容社交传播的主体,科学家利用社交媒体推广学术内容的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热点论文在Twitter上的传播一般在10-30d达到峰值,影响其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术传播内容的显著性和新奇性、学术传播的内需、开放获取、学术内容的营销途径等。虽然Altmetrics有速度和广度的优势,但也存在理论方法缺失、认知程度不高、数据质量较低、商业驱动浓厚、容易博弈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研究Altmetrics指标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同时,基于Altmetrics指标全面评价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发展和完善Altmetrics计量系统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以2014-2016年Altmetric Top 100论文为样本,对每年的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来源期刊、学科分布、获取方式、作者地域及研究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这些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对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Web of Science上的被引频次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相关性随时间的动态演化。[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主要来源于一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其学科主要集中于医疗健康与生物科学,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且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中开放及自由获取的比例逐年增加;Altmetric分数能够定量地反映学术论文在社交和新闻媒体上被公众关注的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的Altmetric分数与其被引频次存在一定正相关,表明高Altmetrics指标论文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文章的被引频次一直是量化评价一篇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会因该领域研究论文数、引用滞后等因素呈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比两篇论文时,难以简单依据被引频次的绝对值来评判论文影响力大小。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可计算数学模型,使得每篇论文可以有一个标准化的指标,以便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直接比较。[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2006、2017两年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各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规律,采用同学科论文被引频次的分布形态最接近对数正态分布的先设条件,提出一种被引频次标准化指数——Paper Citation Standardized Index (简称PCSI,中文"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最后以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论文评选结果为例,将它们与论文所属学科全部论文进行实证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证明,PCSI对不同年份、不同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了标准化,反映了被引频次的线性差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比较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文章的被引频次一直是量化评价一篇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会因该领域研究论文数、引用滞后等因素呈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比两篇论文时,难以简单依据被引频次的绝对值来评判论文影响力大小。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新的可计算数学模型,使得每篇论文可以有一个标准化的指标,以便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直接比较。[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2006、2017两年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各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规律,采用同学科论文被引频次的分布形态最接近对数正态分布的先设条件,提出一种被引频次标准化指数——Paper Citation Standardized Index (简称PCSI,中文"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最后以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论文评选结果为例,将它们与论文所属学科全部论文进行实证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证明,PCSI对不同年份、不同学科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了标准化,反映了被引频次的线性差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比较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8.
运用引文增强技术对《档案管理》的发文和被引数据进行深层关联分析,从施引学科、施引群体、施引机构、学术宣传效果等角度探讨该刊的学术影响力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该刊的学科影响力主要局限在档案学领域,施引机构多集中在高校,该刊的论文价值发现周期偏长,被错引的比例较高,且高频施引者占比较少,建议该刊扩大选题范围,积极吸纳亲缘学科的相关论文;奖励活跃贡献者,提高作者回报率;重视学术宣传工作,降低被误引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对Mendeley阅读数据的分析,探讨引用行为之外更广范围的论文使用行为,以进一步完善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体系。[方法/过程]选择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和应用物理学四个学科领域,从Scopus、Altmetric.com采集被引数据和阅读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身份、国别以及学科三个角度对Mendeley阅读数据Top100的文献用户身份和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结果/结论]在四个学科文献集合中,Mendeley阅读数据均比被引频次的覆盖率高,说明引用行为只是论文使用的冰山一角。对于不同使用动机的用户,其使用行为都存在学科差异;不同国家使用者对论文的使用习惯有地域差异;学术论文的跨学科使用情况与自身学科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标题在学术论文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准确而精练的标题可以在反映论文研究内容的同时体现作者的研究思想深度。针对特殊标题样式使用日益频繁的现象,分析了标题中经常出现的“基于”或“考虑”样式对论文被引次数的影响。[研究设计/方法]首先,根据论文标题中是否含有“基于”或“考虑”样式以及该样式出现的位置,构建四个自变量。其次,在考虑多个影响论文引用次数因素的基础上,构建论文被引次数回归分析的基准模型,采用负二项回归来拟合样本数据。最后,以2018-2021年发表在《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推荐列表2022》索引的所有中文期刊上的42,594篇学术论文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管理科学领域,“基于”或“考虑”标题样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样式,42,594篇学术论文的标题中含有该样式的文章达12,372篇,占论文总数的29.05%。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标题中的“基于”或“考虑”样式对管理科学领域论文的引用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当“基于”或“考虑”样式出现在论文标题开头时,文章不容易被引用;标题中“基于”或“考虑”的样式对论文引用的影响在不同学科领域上的体现不同。[创...  相似文献   

11.
We performed a citation analysis on the Web of Science publication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63 million articles and over a billion citations on 254 subjects from 1981 to 2020. We proposed the Article’s Scientific Prestige (ASP) metric and compared this metric to number of citations (#Cit) and journal grade in measuring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individual articles in the large-scale hierarchical and multi-disciplined citation network. In contrast to #Cit, ASP, that is computed based on the eigenvector centrality, considers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citations, and provides steady-state evaluation 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We found that ASP and #Cit are not aligned for most articles, with a growing mismatch amongst the less cited articles. While both metrics are reliable for evaluating the prestige of articles such as Nobel Prize winning articles, ASP tends to provide more persuasive rankings than #Cit when the articles are not highly cited. The journal grade, that is eventually determined by a few highly cited articles, is unable to properly reflect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individual articles. The number of references and coauthors are less relevant to scientific impact, but subjects do make a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通过对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产出的论文及论文存在状况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自然科学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成果的流失现状,从数字资源保存和数字资源安全角度探索学术成果流失的对策。[方法/过程] 将对我国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不具有可用性和可持续性视为学术成果流失,采用文献计量法,对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公示项目第一完成人近5年的科技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对其成果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在当前和未来科学研究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面对优质学术成果70.6%的流失率,需要从数字学术资源保存和安全角度确保我国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建立基于机构联盟的协同型学科知识库,创建数字学术资源保存联盟,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国家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 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王茜  谭宗颖  钱力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143-148
[目的/意义] 梳理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体系的建立,优化科学研究管理政策实施效果。[方法/过程] 基于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文献,从影响力评估关键知识骨干角度梳理其评价范式、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结果/结论] 当前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范式分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种,核心理论模型有多维评估模型、SIAMPI模型、收益评估模型、沟通模型、逻辑模型5种,主要从产生条件和结果体系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应坚持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的可操作性和定量化研究,挖掘与整合科学研究社会影响的多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对比学科评价中常用数据库学科分类体系,实例分析学科分类差异对学科评价服务的影响,以引起高校图书馆对不同数据库学科分类差异的重视。[方法/过程] 对学科评价中几个常用数据库的学科分类体系进行梳理,并对JCR收录的11 681种期刊进行数据库的学科类别映射,详细阐述数据库之间的学科分类差异。结合图书馆学科评价的内容,以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科为例,分析学科分类差异对学科评价的影响。[结果/结论] 数据库学科分类差异会对图书馆学科评价中科研产出分析、科研影响力评价、科研人员评价3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提出减小影响的几点建议,为图书馆学科评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秉  吴超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4):52-58
[目的/意义] 近年来,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安全情报学尚极为年轻且不成熟,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正处于"迷茫期"。因此,探讨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问题正当时。[方法/过程] 从学科建设层面出发,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针对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中的4个方面(即学科由来、学科基本概念界定和认识、学科身份与学科建设视角)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应立足于安全科学,应科学界定安全情报学学科基本概念,应积极吸收情报科学理论与方法,并在"大安全"观与"大安全情报"观指导下,面向安全管理,综合统一各类安全情报,提炼共性安全情报学问题、理论和方法,构建一个科学、统一、具有实践性的安全情报学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作为科学学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主题热度预测旨在揭示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辅助学者发现前沿选题,支持科研管理机构科学立项。[研究设计/方法]提出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主题热度计算指标(TP-JIF),构建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学科主题热度预测模型(TPP-LSTM),并以LIS领域数据为例,通过时间切片的形式抽取、计算学科主题的热度序列,检验不同长度时间序列下模型的各项误差。[结论/发现]相对于RBF-SVM、Linear-SVM、KNN、Naive Bayesian等模型,TPP-LSTM预测模型可有效表征学科主题热度时间序列的特性,当时间序列长度为4年时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创新/价值]提出的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主题热度计算指标,能够有效刻画不同学术刊物对学科影响的差异,规避了单纯依据频率计算热度的弊端;构建的学科主题热度预测模型,有效表征了学科主题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减小了各项预测误差,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引介国外近期关于altmetrics的理论思想和研究共识,以期对我国的altmetrics研究带来启示。[方法/过程]采取多种信息检索方法,如网络检索、博客跟踪、浏览会议网站的方法,查找国内外相关信息,考察altmetrics的早期理论假说、术语提出的方式和过程;引介和分析国外专家的研究共识;研究我国相关的期刊论文和博客文章,总结国内altmetrics的研究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专家普遍认为altmetrics是对传统引文方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altmetrics测量的是科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而不一定是科学研究的质量;altmetrics应该重新命名为"alternative indicators";传统引文评价方法存在的引文动机、发表时间、学科和地域差异等问题在altmetrics评价中仍然存在。因此,在用altmetrics指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观察altmetrics应用工具提供的数字,还要考察数据源的类型、具体评价内容,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国altmetrics的相关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国际研究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丁文姚  李健  韩毅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2):118-128
[目的/意义] 探索期刊论文科学数据引用特征与规律不仅有助于描述学科领域对科学数据的利用情况,还能够揭示学术成果表达中的数据引用模式。[方法/过程] 以我国图书情报领域6种期刊2017年与2018年第一期刊载论文为样本,结合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的引用元素,采用内容分析法从9个维度对样本论文的科学数据引用行为进行数据编码,应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图书情报领域期刊论文科学数据引用特征并探索不同维度特征间的关联关系。[结果/结论] 图书情报领域期刊论文广泛引用来自国内外的统计整理类科学数据,对期刊论文中个人研究科学数据的引用量较大;科学数据引用标注方式与科学数据类型存在一定对应关系,但多样化的标注方式缺乏统一性;二手引用现象较为突出,二手引用程度与科学数据创建者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Citation behaviour is the source driver of scientific dynamics, and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its effect on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citation behaviour on disciplinary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intellectual structure by comparing three types of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s, namely the high citation trend, medium citation trend, and low citation trend. The diffusion power, diffusion speed, and diffusion breadth were calculated to quantify knowledge diffusi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lobal and local citation network structure were used to reflect the particular influences of citation behaviour on the scientific intellectual structure. The primary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high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 could improve the knowledge diffusion speed for papers with a short citation history span. Additionally, the medium citation trend has the broadest diffusion breadth whereas the low citation behaviour trend might make the citation counts take off for papers with a long citation history span; (b) the high citation trend has a stronger influence and greater control over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true only for papers with a short or normal citation history span. These findings coul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impact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