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最终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博尔诺夫形成体系。作为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属于他的教育人类学的一部分,它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方式及其应用。   博尔诺夫批判地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诺夫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认为教育是…  相似文献   

3.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的教育理论范畴。文章分析了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几种形式及其教育价值,并探讨了该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琦  张娜 《河南教育》2020,(1):34-37
“学习故事”中所蕴含的连续性学习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教育视角。儿童的连续性学习顺应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完整的经验,从而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笔者通过对“学习故事”中儿童的连续性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注重教育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观察及评价能力,发展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等促进儿童连续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6.
O·F·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 1903-199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人类学的杰出代表,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应用。由此,博尔诺夫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引起了人们对长期被忽视的非连续性教育领域的重视,促使作为传承文明、育化个性的工具———教育趋向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一、“非连续性教育”理论的成因  1.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片面性。通过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博尔诺夫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博尔诺夫危机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危机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要人生存于世,危机便不可避免。博尔诺夫把危机看作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种因素,并指出危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什么是危机教育“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博氏认为危机是一种非连续性现象。只要人们生存于世,就不可避免会遇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但以往教育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注重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忽视了发展的非连续性.针对这一缺陷,本文论述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原因以及它的教育形式,重点评述了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非连续性教育及其表现形式(一)非连续性教育的内涵非连续性是相对于连续性而言的;非连续性教育是针对连续性教育而提出的。按照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诺夫(OttoFriedrichBollnow,1903—1991)的思想,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妨碍人的正常发展的困难和干扰,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关注那些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而同时应当积极关注这些妨碍人的顺利发展的困难和干扰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帮助青少年战胜这些妨碍因素,使教育产生其应有的良好效果。这种为应对和处理妨碍生命正常连续发展的非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正>"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由德国哲学家、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发展而形成体系。以往的教育学派通常把教育视为一种连续性的活动,认为教育只需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人的身心进行塑造即可,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种种困难和干扰给教育活动带来障碍,它们令人不快。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则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事件,如"较大的、威胁生命的危机,对全新的更高级的生活向往的突然唤醒、号召,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告诫和对今后生活举足轻重的遭遇等等",[1]对个体的自我生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的生命发展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这一思想的产生,非连续性教育的形式及其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教育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些非连续性的事件或外来干扰并不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隐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也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不可避免的.连续性是教育的基本前提.但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于偶然,原则上可以避免的思想却不全面.  相似文献   

13.
现代德国教育哲学的首要人物、被誉为“德国教育学的世界权威”的波尔诺夫是位富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家,也是德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热心推动者.他对教育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和新见解.其中,“非连续性教育”就是教育史上由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来的教育新概念、新领域.这一教育理论,对于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现今中国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之.“非连续性教育”是波尔诺夫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考察和观照教育,针对传统的“连续性教育”的不足而开拓出的教育新领域.他首先分析和阐明了以往教育学的“立足点”、“可能性”和“自明的前提”.认为以往教育学都立足于两种教育观:工艺论模型和有机体论模型.工艺论模型视儿童为需要加工’的一种材料、可制作的一种物质,相应也就视教育活动为能够和手工工艺相比拟的加工,简言之,教育是一种制作的方法或技术.这种教育是从“外部的造就”,不是“从自己的,在自己责任中的抉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廉洁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渗透式的人性教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结合专业培养特点,通过对在校全日制研究生的廉洁教育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认为在研究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非连续性教育,遵循教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博尔诺夫的遭遇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出版的《存在哲学与教育学: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一书中针对存在主义把人生看成是非连续的现象(即人生长时间聚集起来的力量所完成的飞跃,无连续性可言),针对存在主义否定教育的不断陶冶、不断积累的连续性,从而否定教育可能性的观点,提出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乐诺夫(Otto Friendrich Bollnow,1903—1991)教育与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伴随教师教育的不断变革而逐渐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坚持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进行有效的统整,形成一个连续不断而又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坚持教师发展的终身性,突出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强调教师素质的整体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基于一体化的视域,建构连续性的目标体系,设置层级式的课程结构,创新协同型的培养机制,建立整合化的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8.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人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连续性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来理解人、理解教育。学生生活中的危机、挫折、遭遇等非连续性事件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当班主任20多年,深感顽皮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绝不能因近年来人们很少谈及就可以轻易视之。 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同样包括教育对象的连续性:顽皮学生班班有,顽皮现象常常遇。分段把关  相似文献   

20.
西方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效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归咎于环境。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使教育产生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教育中,学生非连续性的教育需求已被人为造作的连续性教育所侵占,学生没有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发现的激情。人类社会中应是最为生机盎然及悦人心灵的教育活动,竟然变得死气沉沉、了无生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急需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恰恰能为我们思考问题解决的答案提供理论给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