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2.
方弘静诗歌创作对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徽州文学及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按时间顺序,其诗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青少年时期的"庠中稿",仅存89首,内容主要为:抒发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表达功名未就、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愁思;登临山水,表达诗人旷达淡泊的情怀。宦旅时期的"旅中稿",主要内容为对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羁旅愁绪、思乡怀友之情。晚年时期的"山中稿",是其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诗歌题材多样,内容广泛,诗风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诗歌中的梦有恶梦、美梦之分,思乡梦、怀友梦、想亲梦、恋阙梦、故地重游梦、大病痊愈梦都属于美梦,爱做梦让白居易睡眠安稳、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4.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计一百五十四首,堪称十四行诗的精华。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一百一十六首诗的韵律结构、诗歌技巧以及诗歌内容等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其中的爱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奇特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诗人的几首死亡诗来分析其死亡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重要的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作为画家、诗人、雕刻家,他的诗歌中互文性特征显著.他诗歌内部及诗歌与绘画间存在共时性互文;诗歌与其他作家的文本有历时性互文.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对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主题及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杜鹃意象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杜甫诗歌中有11首诗作写到杜鹃,其杜鹃意象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诗境构成的杜鹃意象,主要是指杜鹃啼鸣所渲染出的悲凉的环境氛围;二是乡关情怀、羁旅愁思,主要指杜鹃的啼鸣声唤起诗人心中的思乡情怀;三是借助“望帝化鹃”的传说和“鸠占鹊巢”的深意,暗含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10.
岭南人原名符绩忠,是著名的泰华诗人。他的诗歌是黄河母亲的乳汁和热带风雨交织的产物,是眷怀故土的深情恋歌。诗人善于通过对景物风光的描写,把神州故土描绘得美妙、丰沃、灿烂、鲜明,表现出思乡恋乡的赤子心。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12.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全部一百二十回小说文本中,随故事情节发展,相继出现二百余首诗词作品,其题材类型多样,各类体裁形式纷呈,并大量引用前代文人咏三国时代人物之诗作入小说。这些诗词作品已经成为《三国演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小说存诗"的版本价值和"以诗词论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经》"二南"的地位和重要性历来被诗学家所公认。自毛《序》以来,关于"二南"的内涵难有定论。客观地对"二南"作整体性考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两组有关婚嫁、家庭和宗族繁衍的诗,其艺术形式也不乏咒祝式的歌唱。  相似文献   

15.
在本朝、通代、跨代的框架下,全国类清诗总集的基本形态可分综合选本、专题总集与丛刻总集三类。综合选本是按照一定标准、系统编选而成的诗总集,它以普选全国各地诗人的各体诗为目的,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专题总集的采录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制,依其着眼点的不同,可分为:专收某种体裁之诗歌;集中收录某一类题材内容之诗歌;着眼于收录某些特定诗人群体之诗歌,包括遗民、平民、弟子、交游等。丛刻总集则是若干作家作品集的汇编,同样带有一定的专题性质,但较之综合选本则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与散漫性,这就使它难以反映出一代诗坛面貌与代表作家阵容,不过若单就此类总集本身而论,却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总之,三类总集是既相互联系与又有区别,认真梳理它们的关系,特别是划分的依据,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清代诗文的类型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间取向是新诗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新诗的题材选择、语言的通俗化运用和诗体的民谣化努力三个方面。在实际的运用中 ,这一取向凝聚了诗人关于新诗发展的许多建设性思考 ,但由于外在非诗因素的不断干扰和掺杂 ,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兵车行》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反对开边战争,但由于作者生活境遇、所处位置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两首诗所折射出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亦不一样,但他们同样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散文化小说体现了小说与散文、诗歌的相互渗透,与传统小说相比,它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环境景物的设置描写、结构的形态、语言的运用、作品的主题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具的审美特征,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相似文献   

19.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郑板桥诗歌的理析,依时间顺序将郑板桥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出仕之前以爱情诗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出仕之中以“为天下劳人”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及晚年以田园山水诗、题画诗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抽象出郑板桥诗歌气真、情真、意真、趣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