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闻界》2016,(24):65-72
互联网阅读早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常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研究一个时代"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等问题可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超链接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并由此重塑人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和组织样貌。互联网技术通过传播"赋权"使人人都成为"读写者",在消弭了时间逻辑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网络阅读与网络意见表达呈现出再加工、碎片化和浅思考的特征。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去探讨我国网络意见表达的生态演变,并探析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构筑的社会图景下,网络意见表达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电视节目异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某些节目出现的与整个社会和精神领域的价值期许相异的现象。一些相亲类电视节目背离了应为受众提供服务和娱乐并丰富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旨趣,滑向了价值异化与文化异化的边缘,造成媒介背离主流价值观、追名逐利、回顾社会道德、传播畸形婚恋观等负面效应。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的同时亦应强化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受到了挑战,"把关人"缺失现象严重并引发严重后果。本文首先对"把关人"理论进行回顾并分析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新内涵,进而着重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把关人"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缺失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试从网民心理角度论“人肉搜索”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网络社区“人肉搜索”登场以来,在我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传播的奇迹。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是一种人际传播,不仅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更是网络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对于这一现象,学界更多地是从法学的角度对“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人肉搜索与网站法律责任”以及“人内搜索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加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网民的心理角度对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网络异化与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网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低门槛、多元、双向和“去中心”设计,使得网络人具有了无限自由的活动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诸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色彩.然而,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正是这种无限的自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网络的异化和网民行为的非理性发展.要消除这种异化现象和非理性行为,就必须强化网络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倡导和培育网络传媒的社会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的迅猛,严重影响着司法案件的审理。本文认为媒介审判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指出不论政府、媒介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  相似文献   

7.
樊丽 《新闻世界》2009,(3):109-110
网络低俗之风盛行,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传播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网络低俗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寻求整治这一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旦 《今传媒》2016,(4):47-48
网络媒体为普通民众揭露抨击社会丑相提供便捷高效的发声渠道,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监视环境的社会功能.但网络传播活动中不良的审丑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需引起公众的高度警惕.理性审视网络"审丑异化"现象,有利于受众树立正确的审丑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明辨美丑、弃恶扬善的能力,对营造健康和谐的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岳峰 《大观周刊》2011,(48):22-23
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其核心是入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是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必要阶段,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可以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剥削和异化现象,同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坚定的信仰,正视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施露 《今传媒》2010,18(9):98-99
人际传播中正态发展是交流的得以继续和关系的得以维持,而人际传播的异态发展则会产生误读、异化、消解或是冲突,带来人际传播的阻碍。本文着眼于人际传播中的变异现象并试图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隐私传播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人传播时代的到来,隐私在网络上的传播呈现了日益扩大的态势,并出现了多种传播形式。本文从传播心理角度对网络隐私传播现象作了一定的心理动机分析,对网络隐私传播这种传播现象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章丹丹 《视听》2016,(6):8-9
随着网络自制剧的流行和传播,网剧逐渐成为视频网站的新宠。网络自制剧因大胆创新、角度新颖、剧情天马行空等原因,日益受到电视媒体和广大受众的喜爱。同时,网剧制作方的利益追逐,又使节目制作出现了与传统艺术观念相疏离的审美异化现象。近期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上播出的《太子妃升职记》,就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本文试图对其审美异化方式进行探讨,并作出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孟 《新闻传播》2023,(17):43-45
随着“女车主维权”现象的凸显,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大众传媒对“上海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传媒借助多媒介文本进行共时性演绎与历时性编码,完成对“女车主”媒介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指出这一建构过程造成社会性别异化与暴力模仿行为的社会影响。这在新时代保障女性权益的政策背景下,或将对大众传媒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应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当前广为传播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属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深 《采.写.编》2024,(1):98-100
随着使用网络的门槛与难度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制作土味视频并发布,视频一经发出就十分受欢迎。在这些土味视频的传播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账,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满足,而对这种满足感的需要又不断催生土味视频的产生和传播,甚至可以看到受众参与传播的现象,一部分受众在传播土味视频时甚至会进行“二创”并且发布,使得大量土味视频充斥于网络。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对网络土味视频流行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巩霜 《新闻前哨》2021,(3):78-79
传播适应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霍华德·贾尔斯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学相关的课题研究中。用“打工人”自嘲,是目前网络上较为热门的表达方式,用传播适应理论来解析“打工人”自嘲语言现象,对理解网络自嘲语言现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了调适、误读、异化现象.宗教传播中的这些现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分析这些文化现象,思考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