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情境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发地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受教育者在此情此境中自发产生的,因而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然而,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教育者往往忽略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设置的情境往往难以激发学生产生教育者所期望的情感体验,从而最终无法达到教育者预设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日常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实践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培养人的具体实践行为。它不同于纯粹的理性逻辑活动.而与教育者的日常教育经验息息相关。教育经验是教育者个体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认知与行动图式,其运作方式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型塑与生成“惯习”的双向过程。教育实践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育者对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自觉的改组与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灵活采取叙事与问题、对话与校本、学习与审议等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的表征.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发展性以及社会性和政治性特征,本源于教育者内在素质差异、教育民主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4.
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智是教育者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更加需要教师针对突发问题行为的干扰进行有效的调控,尽快恢复课堂教学的平衡,即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机智.结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论述了教育机智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育机智的方法,进而揭示教育机智研究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在教育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懂得一种规范、习得一种知识。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习 《青年教师》2006,(1):20-21
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两种控制被教育者行为的方法。此方法不但使教育者能控制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塑造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通过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的过程。它的特点是教育情境的设置;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自觉习惯、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能力;它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和个性行为习惯,这个过程是充分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过程。对于教育者来说,应根据一定的社会教育要求,创设科学而又合乎受教育者心理特点的教育情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进行有效激发和调节;对于受教…  相似文献   

8.
德育视域下隐性教育的情境创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将德育的目标内隐于生活之中,将德育的过程寓于情境之中。它是淡化教育者角色身份的环境式、平等式、感悟式的教育,说到底是情境教育。情境教育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它是对环境教育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教育者的创设意图和创设理念,彰显了德育的魅力和独有的价值。为了提高情境教育的有效性,创设的教育情境要体现目标性、任务性、评判性和全员性的特征,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关注教育者介入情境的方式、学生融入情境的方式和情境对学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9.
培养或养成习惯在教育领域中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同思维路向。从教育哲学层面来看,培养习惯隐含着明显的教育者强制认识惯性,由此表现出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意志不自由。而养成习惯所隐含的是教育者缺场的认识惯性,其效果就是受教育者的自由不被约束。本文在质疑两种思维路向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养成为核心,培养指明方向,熏陶提供支持的习惯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如何对待受教育者个体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差异观。文章反思当前高校教育者所持错误的差异观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在哈贝马斯交往伦理的指导下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差异观和相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上网成瘾所导致的行为紊乱以及情感上的障碍等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提出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形成网络德育意识,净化网络环境,重塑家庭的教育作用,更新德育方式是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3.
重视农村教育的公共投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教育存在公共投入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该加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总量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多元主体农村教育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善教育就是好教育,是公正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让人享受尊严和体验幸福的教育。善治是教育的致善之道,善治的有效途径是依法治教、民主决策、机构有效管理和公民社会参与等。教育善治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其核心要素包括教育立法的公正性、决策信息的透明度、管理分析的公信力和公民社会的参与面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育软实力是一国教育发展所形成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它是构筑国家对内发展与对外交往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竞争时代,中国教育软实力传播面临着全球性教育难题涌现、教育保护主义抬头与教育声音世界表达不畅等挑战。我们应以推进全球教育治理解决世界性教育议题为指引,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挖国际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提炼中国教育经验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为抓手,以推动教育产业升级实现教育创新发展为保障,助推教育软实力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传统而狭隘的职业教育思想,以及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人才培养价值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妥善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措施,即:创新素质教育机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公平教育的核心.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切准当下教育失衡的症脉.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的失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的艰困等诸多因素,都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而均衡地发展,也严重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公平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及对均衡教育落实推进的督导乖评估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早期STEM教育是近年来继项目活动后出现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STEM教育与项目活动非常类似,两者都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都有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两者在其价值取向、整合方式、探究内容、对幼儿个性化发展的促进以及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项目活动更多看重的是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而STEM教育更多追求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项目活动是一种跨越学科领域的、大范围的整合,STEM教育则是一种围绕同类型学科的、小范围的整合;项目活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探究的内容往往极为丰富多彩,基本上可以囊括幼儿生活的全部,而STEM教育主要集中在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究方面,其内容主要涉及到"物理知识"及"逻辑数理知识"两个方面;项目活动能满足所有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故而能促进所有幼儿的适宜性发展,而STEM教育则相对只能更好地满足某些特定学习风格(场独立型)的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项目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对幼儿已有兴趣的合理引导,在STEM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既有对幼儿已有兴趣的"引导",更有对兴趣的"引发",带有一定的"外烁论"的痕迹。厘清这些差异,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提升相关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开展这两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前STEM教育已经成为国内外K-12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是变革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参照。因此,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可以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以STEAM素养为参照确立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克服幼儿园过多关注科学知识掌握而忽略幼儿简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二是以STEAM教育主题项目为抓手组织教育内容、促进学科融合,从而培养幼儿核心素养;三是以STEAM问题探究为驱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调动幼儿探究积极性;四是以STEAM教育生态为纽带开发和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促进优势资源积累和整合,提高科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