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虽属武术派系,而武术基本功原是从古代导引发展而成。太极拳名家向恒然曾说:“太极拳亦可称为道家导引方术之一种”。“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之意,这是采用我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我在从事太极拳教学30余载中,深深领悟古代导引、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体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结合的核心问题,在于“恒动论”,它指导着太极拳,达到上下内外完整协调的周身运动。  相似文献   

2.
在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问题上,众多学者都把太极柔力球项目与太极拳运动相提并论,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汲取了太极拳精华的拳理和功力之精髓”,或是“把太极拳的拳理和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为正确、务实地引导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方向,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核心思想、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探求其文化根源,辨析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运动、网球和羽毛球运动的区别,还原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的真实面貌,纠正不合实际的偏见言论.为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太极”不是某项运动的专有名词,它是宇宙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太极柔力球和太极拳是“太极”法则下的2个事物,是2种不同的运动形式,不能仅依据起源时间的早晚,囿于太极拳运动理念和其他球类运动概念来决定2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拳,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太极拳教学中,要树立健康观,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依据技能动作的掌握特点和形成过程,运用电化直观教学、表象训练,多种启发等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学生学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理之大成拳之规范--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其首开先河地构建了以太极阴阳学说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既总结了古典哲学众家之长,又颇有自己的见地和特点;同时用辩证的观点论证了太极拳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太极之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与武术文化的最终契合。  相似文献   

5.
从身法的角度探讨太极十三势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十三势之“势”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势”是一种原始的、潜在的、并贯穿于太极拳运动始终的能量.无论太极运动形态怎么变化,必须保持“势”的不丢.2)“势”蕴含于太极拳身法之中,保持正确的太极拳身法是维系“势”这种能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不但体现了太极五行、阴阳辩证等古代哲学思想,更集健身、竞技、趣味、娱乐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传统拳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5所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太极拳训练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8.
对太极拳中意的形成与渊源,“意”在太极拳中地位,以及“太极意”的产生、传递、作用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对小程“道与阴阳”之然与所以然 (形上与形下、超越与被超越 )关系的继承 ,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之宇宙演化图式的本体论改铸 ,是朱子本体意识形成的两个关节点 ;而对张载宇宙本体意识的评判与批评 ,则是其宇宙本体意识充分形成的标志。这一本体的具体内涵主要围绕太极与阴阳、理与气以及天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而展开 :“理先气后”强调的是理对于气、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万物的超越性存在 ;“理静气动”则是以“不能”的方式 ,从反面维护、强化着太极的形上本体地位 ;而“理一分殊”则主要表现了太极本体之宇宙论规模的遍在性及其天地万物的统摄性 ;至于其规定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补充 ,表现的正是太极 (天理 )作为宇宙本体的完整含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竞技武术徒手格斗项目,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巧致胜的技术特点能够反映武术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更好传承武术技击技术,为其走入竞技体育、走向国际体坛打好基础,选择与竞技太极推手技术较为相似的中国式摔跤、柔道作为比较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三者的技术形成历程,并从技术组成类型、上肢主导类技术、下肢主导类技术、技术组合之间相互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为竞技太极推手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竞技太极推手技术内容的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厘清太极拳特色技法内容,禁用非典型太极拳技术;推手形式由“搭手”后“插把”调整为“四正”“四隅”;以太极八法为依据,形成竞技太极推手指定性“引化”“发放”技术;界定组合技术,调整有效进攻范围,更为全面地展现太极推手的传统内容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极劲与外力运动规律的探索,揭示太极拳“功手”与“病手”差异之根源,进一步分析其“轻重沉浮”的外部特征,从内外两个层次展开了“引进落空”之技的学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太极推手伴随着太极拳的传承与演变而不断发展,在《太极拳论》与各代太极大师的逸事中,对太极推手技法的描述多处于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对太极推手的实践分析,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推手中最后发放的典例技术动作的三维录像解析,认为太极推手实践中的技法与其理论差距较大,竞技太极推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形似变异的站立式摔跤,很难用拳论中描述的那些精彩技法来吸引观众;太极推手不适宜作为一种纯技击性的竞技运动走上擂台。  相似文献   

14.
太极柔力球运动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柔力球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思想、思维形式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为一";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圆"和"空"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太极"理念和"圆"的运动规律,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是同一法则下的两个独立事物,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只有较好地辨析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为正确、务实地引领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推手中绷法技术生物力学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实战应用部分.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本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量的先进方法,对我国著名太极拳推手大师冯志强,王举兴等进行了测定,对传统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理论用现代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手的太极球运动具有阻尼式滚轮效应,可将对手“引进落空”.还可提高本身的稳定性2至3倍.本研究填补了太极拳生物力学定量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挖掘整理太极拳推手充实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浅谈     
一、太极拳命名的由来"太极"中的"太"是形容大;"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二字,最初见于"周易"一书,在易经里把天地称为"太极"(或称"太初"、"太一"等).宋朝周敦颐画了一幅太极图,用以解释宇宙、自然发展规律及其变化.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圆形的,恰似太极图的一环套一环.在这些环形动作中,含蓄了很多变化,如虚实、动静、刚柔、进退等.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用意不用力,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变化莫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腰为轴”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及论述。从何谓“腰”?腰在太极运动中的重要性、以腰为轴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中腰运动的价值,阐述了如何做到以腰为轴、以腰为轴对“腰”的要求。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以腰为轴”的认识,为其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打造一个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武术对抗项目,以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竞赛模式和竞赛规则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根据打造一个现代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的实际需要,采取了“限定技术、精选技法、形成简明技术体系”的整体改革思路;经比赛试验可知,新的竞赛方法不仅消除了曾多年困扰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的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现象,而且使竞技太极推手比赛回归了传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家心目中的太极拳;采用先合手演练,再对抗竞技的比赛模式,既坚持了传统太极拳的“打练结合”,也具有浓厚的现代竞技体育气息,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在新的竞赛规则引导下,必将形成新的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以武术竞赛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运用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文化产业,尤其对太极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太极文化产业在河南已起步并有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产业发展中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太极根”优势,太极拳传承中专业中介、现代传承方式及拳理、复合型人才、太极文化品牌意识的缺失,太极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认为发展与繁荣太极文化产业,首先,政府应给予重视与支持,其次,应努力开辟国内外太极拳培训市场、开发太极相关产品、加快太极圣地基础建设、打造太极文化品牌旅游、推出太极文化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20.
以哲学的矛盾、统一、对立、平衡和中医学“阴阳”理论为指导,论述太极拳运动的科学机理,全面揭示了进行太极拳运动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